2025年07月04日 星期五

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2023-06-13 17:04:49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3月下   作者:秦静 杜全清清

摘要:  摘 要:小镇青年群体规模庞大,是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阶层,其思想状况与社会稳定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是重要议

  摘  要:小镇青年群体规模庞大,是连接城乡发展的重要阶层,其思想状况与社会稳定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是重要议题。本研究聚焦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对其政治认同的影响机制,为引导小镇青年合理使用短视频,提升其政治认同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关键词: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政治认同;媒介信任;政治信任

  近年来,关于“后浪”“小镇做题家”等话题的讨论火爆网络,新生代青年群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中,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小镇青年群体,构成了当今中国打造“橄榄型社会”的重要一环。小镇青年泛指出生于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县城、乡镇,在家乡生活工作,或前往大城市及省会、周边城市打拼的青年[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小镇青年基数高达2.27亿[2]。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驱动下,小镇青年群体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社会正在崛起并凸显的群体。然而,随着一线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小镇青年的生活境遇与消费潜力之间面临较大落差,导致其在精神层面容易遭受技术革命和经济资本的裹挟,阻碍积极的思想观念形成。已有研究表明,小镇青年的阶层认同、社会公平感和社会信任感整体较低[3]。

  小镇青年的阶层不平等投射于传媒话语权,导致下层社会文化领导权劣势,使其被妖魔化与污名化解读,从而产生较为消极的政治态度。短视频的涌现提供了改善的契机,短视频因内容生产门槛低、场景适应性强等特点,缩减了话语逆差。大批小镇青年聚集在短视频平台,自主进行形象建构和情感表达[4],自我表达的赋能有助于其认同感的提升。尽管短视频使用中仍存在各种传播乱象和价值风险,但是伴随着新视听媒介技术更迭,短视频对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影响也产生了更多可能性。

  因此,本文围绕短视频使用如何影响小镇青年政治认同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采取线下街头访谈、入户调查和线上滚雪球等方式,对18-40岁的小镇青年进行调查,有效回收525份调查问卷。研究对象的受教育程度集中在专科和本科(82.5%);共青团员占多数(75.4%);男性占49.1%,女性占50.9%;有大城市生活或求学经历的占76.1%,其中不乏从城市返回家乡的情况(29.1%)。在此基础上,研究旨在系统分析小镇青年的精神世界及政治观念,更好地引导该群体的政治价值观并凝聚青年力量,探索通过短视频提升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有效路径。

  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对政治认同的影响

  (一)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与政治认同的基本情况

  政治认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的归属,以及对某种政治理论、观点和主张及其承载者的主观认知[5]。本研究从政治利益认同、政治系统认同、政治价值认同三个维度[6],考察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现状,其中,政治利益认同考察小镇青年对经济收入和家乡建设发展的满意度等情况;政治系统认同考察其对政治组织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了解和支持情况;政治价值认同考察其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实施的意义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其他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和支持情况。

  小镇青年群体政治认同得分均值M为3.58(依照李克特量表测量,1=完全不认同、5=完全认同,依次赋值),标准差为0.543,表明绝大多数被访者的政治态度较为积极。其中,政治系统认同(M=3.74)高于政治利益认同(M=3.44)和政治价值认同(M=3.56)。可见,小镇青年群体对现有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行较为认可,其政治认同处于较高水平。部分小镇青年认同度偏低,主要是因巨大的生活负担和工作压力而感到焦虑,以及对未来发展感到困惑和迷茫等,导致其对核心价值观以及个人身份归属的认同度不如对国家政策制度以及政府工作的认同度。

  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频率得分均值M为2.96(依照李克特量表测量,1=几乎不使用、4=几乎天天使用,依次赋值),标准差为1.043,表明被访者对短视频的整体使用情况接近经常使用。在使用时长上,近七成被访者每日浏览短视频的时间超过1小时,超过2小时的占比31.3%。在使用平台上,抖音和B站是小镇青年群体最常浏览短视频的平台,“几乎天天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3%和29.3%。就使用诉求来看,关注体育、娱乐信息的最多(69.0%),其次是生活服务(48.6%)、历史文化(44.2%)、政务(41.9%)和公共事务(40.6%)信息,对财经(16.5%)和军事(28.2%)信息的关注度最低。

  (二)短视频使用有助于提升小镇青年的政治系统认同和政治价值认同

  为了揭示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本研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短视频使用对政治认同三个维度不同层次的影响。其中,短视频使用频率对政治利益认同存在微弱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β值为0.077,但其回归结果不显著(p>0.05);而对政治系统认同和政治价值认同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p<0.05),短视频使用与政治系统认同的回归系数β值为0.119,政治价值认同与短视频使用的回归系数β值为0.094。结果表明,短视频使用对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政治系统认同与价值认同维度。

  在政治认同的三个维度中,利益认同是政治系统与价值认同的起点和基础,但短视频对政治利益认同的影响微弱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当前,小镇青年群体间存在政治认同差异,部分小镇青年对未来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希冀与不确定性共存,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面临困境,导致其认同感缺失。现实的物质性需求仅通过短视频的精神世界汲取虽然难以得到满足,但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展演各种形象来宣泄情绪,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通过短视频推送的正能量话题进行信息补偿。这进一步表明短视频意识形态引导应重点强调对政治体系优越性的宣扬和主流价值观的传递,对政治价值观的认同也有助于促进对国家、政党和制度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政治秩序的遵守。

  整体上看,研究结果驳斥了悲观主义的短视频意识形态威胁观点,小镇青年短视频的整体性使用推动了政治认同的形塑与提升。尽管表面上看短视频是快节奏时代泛娱乐化的产物,不适合具有深度的严肃性内容,但是短视频也摒弃了复杂的叙事方式和剪辑手法,通过情感传播加深公众对政治体系与价值的理解与认知。短视频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较其他媒介更具渲染力,作为思想观念引导的平台有其独特优势。

  (三)小镇青年主要通过短视频的政治性使用促进政治认同形塑

  短视频使用显著促进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但是,并非短视频平台中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提升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抢占短视频舆论场。短视频已经不仅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成为更具偶然性却更加丰富多彩的舆论场,成为诸多公共事件报道和公开讨论的场域。从政务微博、微信到短视频,政务短视频构成了政府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供给需求的产物,移动短视频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舆论场。研究表明,小镇青年群体并非麻木地沉溺于泛娱乐信息流中,而是积极使用短视频平台,充分利用其公共传播功能,主动进行政治信息接触,硬新闻类短视频有充分的市场需求。

  多数被访者指出,从短视频中能够接触到较多正面政治新闻,正能量宣传能更切实地传递出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使其为自己所处的社会自豪,从而更加认同党的领导。同时,媒体、政府机构开始将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性传播手段,也需要注意避免强硬灌输与同质化。一些被访者表示,尽管对短视频的政治性使用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政治态度,但是如果一味地强调主流意识形态规范,反而会引发抵触心理,因此需要洞察小镇青年心理,做好短视频的舆论引导。

  (四)媒介信任与政治信任在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对政治认同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信任作为影响人们政治观念与态度的重要因素,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媒介信任是受众对媒介的可信度评价,政治信任是公民对政府或政治系统运作产生出与其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念或信心[7]。媒介信任影响受众对短视频内容的接受程度,政治信任则直接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二者均受短视频使用的影响,并与后者共同构成影响政治认同的互动系统。

  媒介信任与政治信任直接影响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形成。小镇青年的媒介信任与政治信任度越高,其政治利益认同、政治系统认同和政治价值认同均会得以提升,政治认同状况越好。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即认为媒介信任影响人们对社会政治民主的看法。媒介信任越高,人们越倾向于相信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对国家和政府决策也越有信心。尤其是对政务短视频的媒介信任和政治信任会显著影响政务短视频的传播效果,从心理认知层面增强对主流媒体和政治系统的认同和信任。

  在短视频使用对政治认同的影响中,媒介信任和政治信任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作为一个中间因素作用于小镇青年短视频使用与政治认同之间。短视频使用频率越高,其媒介信任和政治信任随之增高,对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越明显。媒介信任和政治信任度越高,政治信息接触成本下降,使得人们通过短视频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进行政治参与的效能越强,越倾向于从被动消极的政治认同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政治认同。由此来看,要提升短视频使用对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需要不断改善和提升小镇青年对短视频平台的媒介信任以及对国家和政府的政治信任。

  (五)居住状态、性别、职业类型三个因素影响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

  小镇青年的性别、居住状态、职业类型均对其政治认同有显著影响,尤其是职业类型的影响不容忽视。部分小镇青年职业规划不清晰,对周围环境和自身状况充满忧虑,社会安全感较低。与拥有“铁饭碗”职业的人相比,从事其他职业的小镇青年失业焦虑严重,导致其主观幸福感与对社会的满意度降低,且随着职业的不稳定性增高、报酬降低,政治认同也相应降低。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人们对体制内职业的获得感更高。相较于职业类型对政治认同的三个维度均有影响,小镇青年的性别和居住状态分别只影响政治价值认同和政治利益认同。小镇青年中男性的政治价值认同高于女性;留在大城市打拼、现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游侠型”小镇青年的政治利益认同普遍高于从大城市返乡的“回流型”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退城入乡”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愿景高度契合。但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繁杂的“角色期待”、“浅层”的社会融入以及脆弱的社会支持体系等因素,容易造成小镇青年的理想偏差。在大城市虽然面临更大的压力,但是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对未来的可期待性更强。大城市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物质条件也优于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更为完善,在外做“游侠”的小镇青年们,政治认同度会更高。在个体层面,人们对于政治利益的认同,更多地由其自身体验和对周遭环境的观察决定。

  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提升路径

  本研究在理论层面揭示了小镇青年政治认同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探讨了小镇青年的短视频使用如何影响其政治认同。研究发现,小镇青年的短视频使用对政治认同具有积极影响,并通过媒介信任与政治信任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政治认同。其理论贡献在于发现短视频使用对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促进作用,并厘清了短视频使用影响政治认同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通过短视频平台提升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进行思考。

  首先,重视短视频平台对引领小镇青年群体政治认同的深远价值,并尽可能使短视频平台发挥及强化其对政治认同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规范短视频平台的媒介生产内容、严格制定并落实各平台用户管理条约、号召短视频平台共同提倡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打造新时代合法合规的短视频舆论场,保障短视频信息的良性运转与高效传播;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平台流量机制,鼓励对优质短视频的推送扶持,同时避免部分激化社会矛盾、诱导负面价值观、过度渲染社会焦虑与社会阴暗面等不良内容的广泛传播。

  其次,政务短视频平台应注重短视频互动的政治参与意义,提升其政治传播效能。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应重视短视频对小镇青年政治认同的积极影响。一方面,立足政务服务,通过情感性承诺与互动,加强政务短视频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实用性,提高小镇青年短视频政治性使用黏性;另一方面,对政治性信息进行内容优化,运用多种模态表现手法,凸显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与感染力,形成短视频舆论场的良性公共讨论氛围。

  再次,较高的媒介信任和政治信任是政治认同培育与提升的基础,应由管理逻辑转向治理逻辑,加强政府、平台与受众三方协同互动,为小镇青年思想价值引领提供有效方案。一方面,短视频平台监管部门应在内容真实性和导向性上加强审核,提升短视频平台可信度;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在行政过程中树立良好形象,善于利用政务短视频平台加强政府议程设置,赢得小镇青年群体的信任与认可,进而提升小镇青年的政治认同度。

  最后,重视对在中国城乡二元化中感到茫然的小镇青年群体的价值引领。对小镇青年群体的相关帮扶政策要落到实处,城乡发展差异、就业焦虑与经济压力等与生活困境相关的利益问题需落实解决,提升其政治利益与价值认同。同时,小镇青年作为城乡发展的重要群体,应当通过短视频形成其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知,积极引导他们合理看待并妥当处理消极逃避等负面心态,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强化其政治认同,肩负起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的时代重任。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20CXW027)、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21A87000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22-ZZJH-452)、郑州大学杰出青年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序号: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秦朝森.虚拟社区阅读与文化资本匮乏:“小镇青年”的数字化阅读状况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1(2):70-74.

  [2]张晓欢,陈怡宁.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1081733469854529&wfr=spider&for=pc.,2022-04-25.

  [3]赵霞,孙宏艳.小镇青年群体特点及对共青团工作的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2):55-66.

  [4]刘胜枝,安紫薇.呈现与建构:直播、短视频中小镇青年的形象分析——以快手、抖音平台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9(11):37-43.

  [5]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7-12.

  [6]孔德永.政治认同的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24-128.

  [7]MILLER A H. 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 government:1964-1970[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4(3):951-972.

  (秦静: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杜全清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祝子岳对本文数据收集整理亦有贡献)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3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