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
2023-12-20 10:36:48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下 作者:白迎港
摘要:——以“央视新闻”B站账号为例
摘 要:当下青年群体成为我国网络空间的主力军,甚至依托Bilibili等网络平台形成以文化趣缘为纽带的青年亚文化圈层。2019年12月8日,“央视新闻”正式入驻B站,展现了主流媒体打破亚文化圈层区隔,凝聚青年共识的价值和可能。具体而言,“央视新闻”通过渠道接合、文化接合和关系接合在B站中构建起青年群体的国家和民族认同。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之所以成为可能,受到了文化生态、社会关系和话语秩序三个层面影响,并由此呈现出情感化、互文化和液态化特征。
关键词:新闻话语;青年亚文化;圈层;主流媒体;“央视新闻”
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文化和传播生态的变迁,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空间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互联网强大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渗透性使得具有草根性的青年亚文化在社会中的可见性不断提升,甚至依托Bilibili(以下简称“B站”)等网络平台形成以文化趣缘为纽带的网络虚拟共同体,即青年亚文化圈层。青年群体在所属圈层内部获取自我投射和情感认同的同时,可能会加剧社会主流舆论空间的割裂。2019年12月8日“央视新闻”正式入驻B站,截至2023年3月28日,“央视新闻”B站账号粉丝量已突破1483万。从朱广权“鬼畜rap” 的“出圈”,到“央视boys”以及记者王冰冰的走红,“央视新闻”在B站中的新闻话语建构展现了主流媒体打破亚文化圈层区隔、凝聚青年共识的价值和可能。
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路径
“央视新闻”在B站中的新闻话语建构是在包括圈层边界、圈层核心、圈层连接在内的一整套圈层结构下进行的,主要通过新闻话语与青年亚文化圈层话语的“接合”实践来完成。“接合”是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将不同要素之间连接并形成同一体”,并且要素之间的接合只是暂时的、非持久的、非静态的[1]。“央视新闻”在B站中通过渠道接合、文化接合与关系接合将新闻话语勾连至青年亚文化圈层的话语体系中,进而赋予自身在圈层文化中的正当性。
(一)渠道接合突破圈层边界
B站作为青年亚文化圈层的媒介载体,其技术门槛、准入机制带来的用户身份区隔形成圈层边界,可能会导致圈层内部与社会公共信息传播之间的分化。为了弱化这种区隔,“央视新闻”通过主动入驻的方式将B站纳入自身新闻话语的传播渠道。
一方面,“央视新闻”通过与B站UP主合作的形式将部分新闻话语生产权让渡给用户。如“央视新闻”与UP主“食贫道”共同创作的Vlog《武汉深夜还能点外卖吗?实测来了!》,以实地测评的形式展现新冠疫情期间武汉居民的生活现状。视频《1940年元宵节,一个男人倒在了东北的雪地里》由“央视新闻”与UP主“历史调研室”共同创作,这则视频结合翔实的史料讲述了爱国将军杨靖宇的生平事迹。此类合作视频虽然以“科普”“评测”“调查”等形式呈现,但实际上发挥了新闻深度报道的功能。“央视新闻”借助B站UP主的影响力将新闻话语转化为B站青年用户更熟悉的圈层话语形式,进而弱化自身说教或宣传属性,实现新闻话语与青年亚文化圈层话语的融合。
另一方面,用户也可以在新闻信息的互动中反哺新闻话语建构。如B站用户根据对记者王冰冰个人形象话语资源的二次创作,创造了“我的心是冰冰的”等网络流行语,甚至对媒体产生了粉丝化的追随心理。在此过程中,用户将自身对圈层文化的情感投射到“央视新闻”的话语实践,赋予其人格化色彩。“央视新闻”在青年亚文化圈层中不断调整自身的话语表达,青年亚文化群体也会在对新闻话语的诠释中完成重组与修正,从而在一种话语互动中反哺“央视新闻”的新闻话语建构。
(二)文化接合靠拢圈层核心
亚文化风格是“亚文化群体中共同认可的诸如服饰、标志、音乐、行为方式等形式表达”[2],是亚文化圈层得以凝聚的核心。荷兰符号学家梵·迪克将新闻话语的风格定义为“说话人的社会特征和说话场合中社会文化的具体特征的显现形式或标志”[3],其形成受到个人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新闻话语作为主流文化的主要构成,虽然与以二次元为核心的B站文化之间存在着一面隐形的“次元壁”,但可以通过主动“降维”的方式实现二者在文化及话语风格上的有效结合。如“央视新闻”在B站强化总台主持人、记者等个体形象的“萌”属性来贴近二次元用户的文化喜好,进而创造出“北大还行”撒贝宁、“小松鼠”康辉等网络热“梗”,触发B站用户的“萌点”或是“萌思维”,使他们产生自发性的情感联想,实现新闻话语从三次元到二次元的“降维”。
与此同时,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央视新闻”还通过亚文化拼贴达成与青年亚文化风格的意义同构。如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视新闻”与B站UP主“老番茄”“某幻君”合作的国漫MV《振山河》,以说唱的形式叙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光辉历程,并且通过动漫对祖国的大好山河和党的奋斗历程进行描绘。在这个过程中,说唱文化与动漫文化成为媒体进行社会动员的话语资源,“央视新闻”的官方身份被退隐至拼贴话语之后,以“缺席的在场”方式实现了新闻话语在青年亚文化圈层的建构。
(三)关系接合激活圈层连接
由于文化品位和情感倾向的差异,用户基于内容消费在B站这一青年亚文化圈层内部组成形态各异的小众文化圈子。因此,如何提升不同文化圈子成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以及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感,成为“央视新闻”入驻B站的主要目的。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迈克尔·A·豪格认为社会范畴可以“将个体的集合划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个体能够在自身所属的社会范畴中获得社会认同[4]。如“央视新闻”B站账号在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报道中,通过强调中美两国在社会体制、贸易冲突、疫情应对等各方面的差异,从地缘政治乃至意识形态角度强化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家国情感等社会范畴上的同质性,弱化二者在文化范畴上的差异性。
虽然通过划分更为广泛的社会范畴可以强化不同圈子间的相同属性,但更为紧密的身份共同体需要动用情感力量进行连接和维系。圈层传播语境下多元主体参与的新闻话语生产不仅强调事实层面的逻辑基础,还重视情感维度的修辞实践。如在HM公司针对“新疆棉事件”发表错误言论后,“央视新闻”B站账号发布了B站UP主“阿健”制作的说唱音乐MV《Huang Miu》,用犀利的歌词痛斥HM公司的错误言行,表达年轻人的愤怒情感。B站用户在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中进行国家与民族身份的确认,同时在新闻话语传递出来的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形塑对国家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范畴下的关系感知和情感共振成为新闻话语连接青年亚文化圈层,构建更为广泛的国家和民族共同体的基础。
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动因
(一)文化生态: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对话协商
在传统的文化生态中,主流文化处于主导地位,青年亚文化居于从属地位。但在B站这一青年亚文化圈层中,主流文化成为要突破圈层壁垒的“他者”文化,青年亚文化反而成为“强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形成影响与干预。此外,以互联网为阵地的青年亚文化不再“圈地自萌”,而是主动将自身的文化风格和话语符号嵌入主流文化的表达当中,进而弱化自身的反叛性,提升其在社会文化中的认同感,以达到文化“出圈”的目的。于是,在主流文化的圈层“破壁”与青年亚文化的文化“破圈”实践下,主流文化不断与青年亚文化接轨,青年亚文化也有从小众向大众、从自我区隔向共同参与演进的趋势,二者之间的互动从对立到包容甚至是互补,逐渐形成了一种“协商对话”的文化生态。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央视新闻”在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是对当下社会文化生态的现实回应。
(二)社会关系:青年圈层化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搭建
圈层的多元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青年用户的圈层聚合是其现实生活中文化志趣和情感倾向的反映,随着圈层交往的深入,用户间的价值取向、审美方式、交往形式相互交织,容易产生信息遮蔽,滋生群体极化。此外,用户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越是得不到满足,就越有可能沉浸于线上虚拟的圈层互动,造成青年用户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但自我隔绝、拒绝公共对话的行为无法解决现实矛盾,需要通过主流媒体搭建公共话语空间的方式将青年用户从私人的、虚拟的圈层情境中抽离出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交流互动。随着圈层传播的日益“去中心化”,公共话语空间的搭建需要以关系互动激发圈层用户的社会参与,进而实现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融。
(三)话语秩序:平台、媒体与用户间的话语互制
网络平台是文化圈层形成的媒介载体,是联通媒体与用户的中介。主流媒体的传播使命在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而用户既是网络平台中的内容生产者,也是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目标受众,还是特定圈层中的文化主体。因此,网络平台、主流媒体和圈层用户间存在着复杂的话语互动。以B站为例,B站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架构和服务机制服务并规制用户的内容生产和互动,由此形成青年亚文化圈层结构。B站在对流量资本的争夺中面临内容质量下降、监管压力增大等现实问题,而“央视新闻”的入驻能为其带来专业内容和主流文化上的补充。对于“央视新闻”来说,衔接B站的用户资源能够帮助其打通圈层壁垒,凝聚青年群体的社会共识。而圈层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关系体验,也会以一种积极的面貌介入新闻话语建构中。由此,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网络平台、主流媒体与圈层用户在彼此互制中保持着话语秩序的动态平衡。
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建构特征
(一)新闻话语的情感化特征
首先,媒介技术的可供性为新闻话语的情感化奠定了基础。一方面,B站中的视频社交、算法推荐等技术推动着新闻话语的碎片化、情绪化表达;另一方面,新闻制作技术的发展催生Vlog新闻、VR新闻等新闻报道的新样态,愈发沉浸的报道方式释放了情感运作的空间。其次,扁平化的圈层传播机制成为新闻话语情感化的前提。尽管圈层内部具有一定的层级性,但圈层间的信息传播主要通过彼此在圈层边界、圈层核心和圈层连接上的接合互通来实现,总体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特征。在此结构下,圈层用户可以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点赞、评论、弹幕、转发等方式表达自身的情感好恶和需求,导致新闻话语和用户情感的交织。最后,对公共价值的追求要通过新闻话语的社会情感动员来完成。从“央视新闻”在B站中对中美贸易战的“对抗”“冲突”式描写,到新冠疫情报道中聚焦个体的微观情感叙事,新闻话语的情感动员可以超越文化区隔,重塑社会公共价值,加深青年亚文化圈层与公共社会的连接。总之,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仍要坚持客观中立原则,但这种客观和中立“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尊重各方立场,与各方的情感进行共情”[5]。
(二)新闻话语的互文化特征
英国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将“互文性”分为“明确的互文性”和“互为话语性”,前者指“特定的文本被准确地吸收到一个文本中”,后者探讨的是“一个话语类型如何通过话语秩序要素的结合而被建构起来的问题”[6]。青年亚文化圈层中新闻话语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在文本层面的互动上,更体现在不同行为主体间的话语秩序建构和文化霸权争夺中。一方面,在主流媒体、网络平台和圈层用户间的话语互制之下,新闻话语的生产和阐释实质成为多元主体相互协商的产物。另一方面,从文化互动的角度看,青年亚文化圈层中新闻话语的生产和传播实际表现为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在文化主导权上的争夺。新闻话语在圈层“破壁”过程中以一种相对弱势的姿态与青年亚文化话语进行连接,通过二者的互相阐发来建立意义共通的互文空间。但新闻话语并非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是兼具能动性和屈从性,在与不同主体的话语互文中充当协商者角色,成为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一环。
(三)新闻话语的液态化特征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用“液态”一词来描述现代性社会发展至后期的社会形态,“系统性结构的遥不可及,伴随着生活政治非结构化的、流动的状态这一直接背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改变了人类的状况”[7]。具体到新闻业,则体现在新闻生产与传播结构的重组、记者和用户角色的模糊等方面。青年亚文化圈层中新闻话语的液态化,首先体现在话语逻辑的主我化。如“主播说联播”“大国外交前线Vlog”等在B站受到广泛关注的新闻产品,都是以记者或主播个人视角将用户的信息需求转换为记者的个体诉求,以个性化的话语表达构建起与用户平等沟通的话语逻辑。其次表现为新闻话语的碎片化。“央视新闻”在B站中的新闻生产以短视频为主,“影像+文字解说”的内容形式能够快速标识新闻关键信息,降低新闻接收和理解的门槛,增强新闻信息在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传播速率。最后是新闻话语的场景化。青年亚文化圈层中的新闻话语更注重对空间细节和关系的刻画,事件、花絮、幕后故事等轻量化内容也可以成为新闻内容,使用户在具体化、生活化的场景中实现虚拟在场与真实见证的心理体验。这种主我化、碎片化和场景化的话语逻辑和形态能够提升青年亚文化圈层中新闻话语的“流动性”,使主流媒体更好地发挥协商功能,实现不同文化圈层间的连接与整合。
结 语
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入驻B站等网络平台,新闻话语的建构出现了明显的情感化、互文化、液态化特征。面对这些变化,主流媒体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专业性和公共性的新闻理念,发挥新闻的建设性功能,不仅要促使新闻话语在青年亚文化圈层中“被看见”和“被讨论”,更要实现公共事务合理地“被解决”。
参考文献:
[1]邹威华.斯图亚特·霍尔的“接合理论”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2(01).
[2]赫伯迪格·陆道夫.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0.
[3]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6.
[4]迈克尔·A·豪格,多米尼克·阿布拉姆斯.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1.
[5]袁光锋.情感何以亲近新闻业:情感与新闻客观性关系新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10).
[6]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19.
[7]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3-34.
(作者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9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