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经济报道如何凸显新常态

2015-10-10 00:52:10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作者:沈世纬

摘要:  ● 沈世纬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报道要凸显经济新常态,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适应

  ● 沈世纬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报道要凸显经济新常态,就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适应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内生动力转换的新形势,高扬变中求进、变中求新、变中突破的主旋律,开拓经济报道的新视野,注入经济报道的新内涵,使新闻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向经济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目标奋进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

  注重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过去,我们媒体经济报道存在的一个缺陷是,偏重经济发展中GDP的增长,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与结构,忽视了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记者衡量一个地区工作的主要标准,是看其GDP是否上升了,只要GDP上升了,不管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如何,生态环境保持如何,就认为干部政绩突出,就可以在报道上张扬一番,或总结其经验,或推广其做法。经济从高速增长“换挡”为中速增长,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整体性,注重经济发展的效能、质量和结构,注重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标志。因此,记者必须从“GDP论英雄”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经济发展新常态给媒体的新闻价值观“亮”出了新标尺: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是否有报道价值时,不仅要看GDP是否上去了,更要看经济质量、效益是否提升,经济结构是否优化,生态环境是否得到改善,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报道要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不应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吃祖宗饭,花子孙钱”。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路来统领报道。

  紧盯国家实施的经济发展新战略

  面对调整的“阵痛”、转型的沟坎和成长的烦恼,党中央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推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和依托黄金水道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此媒体要紧盯不放,加强报道。一方面要深刻阐述实施这三大战略的背景和重大意义,阐明三大国家战略的形成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根据全球经济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把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对外开放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新拓展。三大战略的实施,是实现稳增长政策的最大亮点,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支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媒体要对三大战略的实施进行不间断的跟踪报道,及时反映从规划制定到积极推进的动向、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在创新驱动上做足文章

  创新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是提质增效的发展,这种发展,要靠创新获得源源不绝的驱动力,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助推器”。因此,我们的经济报道要“聚焦”到创新驱动力上,阐明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保持增长,只能走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的新路子。通过我们的报道,充分展现我国企业和科技部门携手合作,集产、学、研于一体,奋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促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打造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同时,通过经济报道,充分反映我国加速推进《中国制造2025》、提高制造行业的创新能力,反映新一代信息产业和发展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取得的新突破。

  实战证明,媒体在推进创新驱动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如上海《解放日报》等媒体,围绕习近平同志要求“上海创建面向全球的科技创造中心”的要求,作了大量有深度和说服力的报道,既反映了上海科研部门和企业,以“爬坡过坎”的坚韧和勇攀高峰的决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科研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新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又展现了企业和科研人员着力破除制约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层次瓶颈、推进科技成果应用以及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的风采,受到受众好评。

  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是经济的命脉,企业新则经济兴,实体强则基础牢,实业兴则底气足。当前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负担重、发展后劲不足等困难。因此,媒体要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报道力度,阐明经济发展需要“主心骨”,而实体经济就是“主心骨”,发展实体经济,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经济的兴衰,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是当前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与出发点。报道要让实体经济在发展中“挑大梁”“唱大戏”,要营造各行各业关心、支持实体经济的舆论氛围。要报道坚持积极财政政策不变调,引导和撬动更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并拓展融资渠道,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木”,从而为实体经济“输氧造血”,要报道国企通过深化改革,摆脱传统机制的束缚,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为经济发展培育内生动力。

  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报道力度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涵。媒体的新闻报道要着力体现这一内涵,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报道力度,促使我国经济实现效益、速度、结构、质量相统一的均衡发展。为此,我们的报道要从偏重于数量扩张向重视质量效益转轨,极大地提升知识、科技在经济报道中的含量。

  处在经济转型期,我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经济粗放增长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据专家测算,我国经济增长总量占世界增长总量的5%,名列前茅。但资源的消耗惊人:水泥消耗占全球消耗总量的40%,原煤占31%,钢材占27%,我国每创造10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粗放式和扩张型的弊端远远没有消除。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优化结构、提升效益、释放优势,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为此,在经济新常态的宣传中,新闻媒体要突出转方式、调结构这个重心,通过强化这方面的报道,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增强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培育中国经济后发力的紧迫感,突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力。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的报道,顺应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新常态,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简单的加工贸易转向以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四新”经济方向转变进行追踪报道。

  当今是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智力、智慧和创造力,是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因此,媒体人要彻底摆脱外延扩张型的思维方式,充分报道科技进步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为我们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提供舆论支持。媒体要着力宣传培养知识型劳动者的重大社会意义,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新时代的风尚。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提出了科技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新闻报道要为这个既定国策鸣锣开道,阐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和人才,祖国富强要靠科技,以舆论激扬民气,凝聚人心。

  (作者为新华社上海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10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