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9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茧房理性人如何挑战新数字伦理

2020-06-16 16:47:2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上   作者:胡菡菡

摘要:从传统理性人到茧房理性人,新数字伦理的建构正处于关键时刻。

  共识衰落,社会割裂,是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理论的现实忧思。直到今天,克服茧房效应的有效方案依然面目模糊。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茧房正在培育不同于以往的集体经验,将合理行为伦理从传统理性人的默会知识系统中排挤开去。在全球范围内,新数字伦理的生成也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理性人与合理行为伦理

  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等学者在互联网崛起之前,通过重新定义“共识”,为整体社会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基于交往伦理的解决方案,这包括协商、妥协以及接纳“合理的分歧”。本文将这一解决方案界定为“合理行为伦理”,它的特征是可以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对传统理性人的乐观预期,则是合理行为伦理得以存在的基础。

  本文提出的“传统理性人”,指的是以传统媒介作为交往基础设施的具有合理行为能力的有限理性人。

  首先,在经济学意义上,传统理性人会遵循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规律

  有学者认为,尽管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中,比如金融投资,群体理性会降到极低的水平,但个体本身趋利避害的理性仍然存在。极低的理性水平与非理性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别。①认知局限、环境不确定以及信息不完全会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但不会影响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

  其次,在法律意义上,传统理性人是具有合理行为能力的人

  无论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有对传统理性人合理行为的预期。由于人的社会化生存需要,每一个个体不仅会在理性的驱使下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要维护社会整体环境的平衡。因此,传统理性人在有效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会充分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②能够在尊重他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决策,这就是传统理性人的合理行为能力。

  最后,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传统理性人的交往基础是传统媒介

  新闻媒介的报道以及意见领袖的态度,会作用于理性人的决策。在传统交往方式下,新闻媒介是一个边界清晰的存在,而意见领袖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介发挥作用。因此,社会规范对于新闻媒介的监督约束,以及新闻媒介本身的伦理自律,可以协助传统理性人接近更具确定性的环境和更为完整的信息。

  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利用在线论坛促进多元利益的表达,在各个国家都有过成功的经验。而这些成功经验,都与传统理性人所遵循的合理的交往伦理,亦即前文所提及的协商、妥协和接纳“合理的分歧”密切相关。私人部门、公益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作为具有法律人格的特殊理性人,还会成为在线协商的组织与设计者。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表达了对信息茧房的担忧,但是他依然认为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等学者提供的伦理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传统理性人的存在而移植到网络中。他因此提出以公共论坛的方式促进“人行道”的修建,改变“茧房”进一步变成“回音室”的趋势。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学术研究为如何提高在线论坛的协商效率贡献了大量成果。比如,2002年的一项覆盖希腊、荷兰和英国的研究就指出合理的辩论使得在线论坛成为一个有效的公共事务决策工具。③

  “茧房理性人”的特征和进化

  在桑斯坦的界定中,“信息茧房”以“个人日报”的形式呈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信息的剧增,公众可依据喜好定制报纸、杂志,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生活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④桑斯坦期待利用传统理性人所遵从的合理行为伦理来作为消减茧房效应的方案。但是,现实部分地在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公共论坛之外,“茧房理性人”正日益取代传统理性人,逆向改写了合理行为伦理,而不是被合理行为伦理所改变。

  1.“茧房理性人”的特征

  本文以为的“茧房理性人”指的是以社交媒体作为交往基础设施的合理行为能力欠缺的有限理性人。

  和传统理性人相同的,茧房理性人依然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有限理性,茧房理性人不是非理性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上,茧房理性人的理性程度甚至更高。将茧房理性人与传统理性人区别开来的关键是法律意义上的合理行为能力。由于茧房的存在,茧房理性人面对的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信息环境,这会直接导致茧房理性人在行为决策中的缺失。合理行为伦理中的协商、妥协以及接受合理的分歧,很难成为茧房理性人的行为准则。对于他人利益正当性的理解出现偏差是茧房理性人的特征。

  2.“茧房理性人”的进化

  在互联网发展早期,“茧房理性人”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其主动性只是局限在“选择”上。创造公共论坛这样的“人行道”,可以实现对茧房的信息对冲。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茧房理性人”逐渐从被动选择走向了主动生产。这带来了茧房理性人的进化。

  首先,是从单纯的信息输入者变为信息输出者。茧房不再仅仅只是一个“回音室”,而成为一个同质化信息的再加工厂,并不断地向外输出。

  其次,是从个体化走向族群化。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个体化的茧房理性人获得了连接的赋权,对同质信息的偏好,使茧房理性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更为便捷。个体所追求的个体利益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会在理性的推动下,向族群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在社交媒体的赋权下,茧房理性人的特征和进化,正在挑战新数字伦理的生成。

  新数字伦理面临挑战

  本文提出的传统理性人和茧房理性人,都是一种韦伯所界定的“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研究者思维的一种主观建构,因此,它既源于现实社会,又不同于现实社会。⑤茧房理性人对于新数字伦理所带来的挑战也更类似于一种理论上的推演。茧房理性人的特征是对他人利益正当性的理解存在偏差,在茧房理性人只是单纯的信息输入者并且是个体化存在的时候,其对新数字伦理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随着茧房理性人获得社交媒体的赋权,从信息输入者变为信息输出者,从个体化存在到族群化存在,其对新数字伦理的影响就显著起来。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行动者结构的急剧变化,新行动者不断出现,既有行动者也并不甘心退场,不同的行动者都在要求不同的切身利益。因此新数字伦理最大的任务就是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建立研判对错的体系。新数字伦理生成所需要的合理的对他人正当利益的尊重,比传统时代更为急迫。但这一点,受到了茧房理性人的挑战。茧房理性人通过社交媒体的赋权,其理性得到了张扬,但其行为的合理性受到了抑制。

  首先,茧房理性人的单边利益诉求在族群中会被无限放大,影响整体社会的正义观念

  所谓的“极化”,并非仅仅是观点的极端化,而是利益诉求本身的极端化。茧房理性人会更多要求族群利益,而对其他个人或其他族群利益的正当性提出质疑。当族群的规模足够大,茧房理性人会产生多数人正义的认知谬误,将维护族群利益,混同于维护多数人利益,这会直接影响整体社会的正义观念。同时,茧房理性人也可能采取非正义的手段来实现其所认为的目标的正义,比如作弊、攻击、传播虚假信息等等,这都会对社会整体秩序带来风险。

  其次,不同茧房理性人族群之间产生的冲突会裹挟其他社会行动者,改变利益分配的规则

  在数字化时代,族群冲突往往以一种传播奇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吸附互联网流量。在资本跟随流量逐利的前提下,其他社会行动者会为冲突的双方提供舞台,从而获得流量与资本。这一点在娱乐产业塑造流量明星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新数字世界中,利益分配将以冲突为规则,而非以协商、妥协和接受合理的分歧为规则。

  最后,茧房理性人大量能动的信息输出,会冲击公共领域中的信息质量,将合理行为伦理从人们的知识系统中排挤出去,并建立起一个新的默会知识系统

  以寻求共识,寻求社会不同族群利益最大公约数为目标的合理行为伦理,本身是传统社会中的基础知识。但是,这样的基础知识,同样依托于数字媒体进行传播。随着茧房理性人信息输出能力的强化,合理行为伦理作为知识所需要的数字媒体资源以及人们的时间资源就受到了侵占。茧房理性人所偏好的信息以及茧房理性人遵循的冲突性利益分配规则,就会成为一种新的默会知识,形成一种长远的影响。

  “合理性”的专业复述:新数字伦理的日常建构是否可能

  在经济学意义上,茧房理性人与传统理性人都具有最大化个体利益的冲动。但受到信息不充分的影响,茧房理性人很难在决策时选择合理行为伦理。在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主要的交往工具时,茧房理性人的单边利益偏好,还会对已有的伦理体系造成挑战,这包括影响正义观念的形成、改变利益分配的规则以及危及合理行为伦理的知识传播系统。但茧房理性人是一个理想类型,茧房理性人在社会中具有多面性,并会在不同的日常中以不同的角色生存。因此,在考虑如何因应茧房理性人的伦理挑战时,也可以尝试跳脱出既有的茧房框架,进入日常框架。由于茧房理性人对数字伦理最终的影响是建立默会知识系统,以冲突机制取代合理行为伦理,因此,在日常框架中就需要强调知识传播专业系统的日常管理。

  从传统理性人到茧房理性人,新数字伦理的建构正处于关键时刻。以协商、妥协和接受合理分歧为内容的合理行为伦理,需要通过日常的复述加以强化。社会的共识焦虑,才能够得以缓解。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少年网络族群冲突的驱动机制研究”(编号:16BXW097)成果】

  注释:

  ①何大安:《行为经济人有限理性的实现程度》,《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②叶金强:《私法中理性人标准之构建》,《法学研究》,2015年第1期

  ③Tsaliki, Liza, Online Forum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Public Space: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 European Project. The Public. 2002, 9(2),p95-112.

  ④梁锋:《信息茧房》,《新闻前哨》,2013年第1期

  ⑤周晓虹:《理想类型与经典社会学的分析范式》,《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⑥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8期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