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我国新闻游戏实践特点及优化路径

2022-01-07 09:51:5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上   作者:李华 王瑶

摘要:新闻游戏是新闻信息的游戏化,通过用户的互动参与和控制促成信息的传播与理解。[

  摘  要:本文以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0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网易新闻发布的130个新闻游戏为研究样本,从生产者、报道题材、报道类型、承载平台、交互程度五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总结我国新闻游戏实践的特点,进而为我国新闻游戏实践提出坚持作为传统新闻补充的定位、利用游戏形式做好深度报道、培养专攻新闻游戏的复合型人才、依靠技术增强品质四条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闻游戏;深度报道;游戏化报道

  新闻游戏是新闻信息的游戏化,通过用户的互动参与和控制促成信息的传播与理解。[1]换言之,这是一种以电子游戏为载体、以真实新闻事件为文本内容的新型报道方式。本文以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网易新闻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0日发布的130个新闻游戏为研究样本,梳理分析我国新闻游戏实践的特点。

  我国新闻游戏实践的特点

  (一)以新闻媒体为生产主力并寻求与其他组织合作

  在研究样本中,新闻媒体单独生产、以合作方式生产的新闻游戏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5.4%、34.6%。可以看出,新闻媒体是我国新闻游戏生产的主力军,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内容优势的基础上,新闻媒体孵化的“融媒体工作室”也在为新闻游戏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例如,2017年的新闻游戏《我的两会秘密花园》由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半亩方塘工作室、麻辣财经工作室、一本政经工作室联合出品,解读了《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媒体积极寻求多方资源合作生产新闻游戏。虽以合作方式生产的新闻游戏数量偏少,但合作方所涉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府部门(如教育部)、商业机构(如快手、天天P图)、教育培训机构(如猿辅导)、娱乐公司(如网易云音乐)、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如百度大脑)、专业游戏公司(如腾讯游戏、橙光游戏等)。与新闻媒体单独生产的新闻游戏、新闻媒体与其他机构合作生产的新闻游戏相比,新闻媒体与游戏公司合作生产的新闻游戏质量较高。比如,人民日报与腾讯天美工作室推出的《家国梦》,上线仅5天就在App Store免费游戏排行榜排名第一。

  (二)话题选择与游戏设计亲民

  通过梳理样本,发现当前我国新闻游戏题材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12个方面,基本覆盖受众生活各领域,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而且具体内容呈现贴近民生。作为我国新闻游戏最多的题材——政治题材(占所有样本的34.6%),在这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传统政治题材的文字报道容易枯燥乏味,新闻游戏可通过提炼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添加生动有趣的元素等方式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政治题材,化严肃为有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例如,人民日报在2017年两会期间发布的《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以模拟微信聊天的形式来解读两会热点。在游戏中,受众加入一个名为“为两会献计献策”的微信群,不但可与发言人聊天,而且可在对话中接触受众可能关心的问题。此外,社会、经济、军事、科技等题材的新闻游戏也选择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方面来报道,如抗洪抢险、反邪教、城市建设、庆典活动等。新闻游戏设计偏向受众视角。例如,网易新闻制作的《核辐射的回声》的对话设计尤其突出,运用平等而非自上而下灌输的对话方式,且对话采用朴实的口语,令受众可选择对话内容,以博取受众青睐。


 

  (三)以纪念性报道为主强化受众记忆

  我国新闻游戏善于组合过去发生的同类事件,抓住纪念日、节日等特定时间点展开纪念性报道。从整体看,纪念性报道是新闻游戏的主流。在研究样本中,属于纪念性报道的新闻游戏有69个,占所有样本的53.1%。从具体内容看,纪念性报道涉及的“纪念范围”非常广,包括关于改革开放的纪念性报道(如《我为改革开放画手绘》)、关于建军节的纪念性报道(如《测测你的军人潜质》)、关于1998年抗洪战士的人物纪念性报道(如《向抗洪战士致敬》)、关于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7位科学家的人物纪念性报道(如《听……这是哪位最高科技奖得主的声音》)等。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尔瓦赫认为,在不同时期,记忆依次卷入不同的观念系统中,失去曾经的形态,成为一块块记忆碎片。人们无法通过记忆碎片还原事情原貌,而是结合现在的框架对记忆进行重构。[2]作为新闻媒体纪念性报道的补充,新闻游戏不是简单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来强化受众记忆,而是组合过去的同类事件嵌入游戏构建的场景中;让受众直接投入过去的事件中,促进受众对事件的接受和理解,通过沉浸的方式唤醒人们的集体记忆。

  (四)利用H5实现轻量化传播

  我国新闻游戏的承载平台以H5为主。在样本中,以H5作为承载平台的新闻游戏有125个,占所有样本的96.2%。因分享性强,以H5作为承载平台的新闻游戏可为信息的轻量化传播提供条件。从文本看,以H5作为承载平台的新闻游戏采取极简方式呈现新闻事件,简单几句话即可将事实陈述清楚。从扩散渠道看,H5传播便捷、简单,使其极易在社交平台实现分享,进而提升信息到达率。受众往往只需要打开链接、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游戏界面。从传播方式看,因融合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使其可充分调动受众视觉、听觉、触觉,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以H5作为新闻游戏承载平台存在极大优势,但也显现诸多问题:因容量有限往往导致内容不够丰富、缺乏维护导致链接失效、技术及硬件支持不够导致加载时间过长,等等。

  (五)交互程度较低且设计简单

  交互性是电子游戏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造就了电子游戏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独特体验。[3]虽然交互性是电子游戏吸引玩家的重要优势,但目前我国的新闻游戏并未将该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总体而言交互程度较低。我国新闻游戏以中级交互为主,总计66个,占比高达50.8%;低级交互总计41个,占比31.5%;高级交互总计23个,仅占17.7%。[4]中级交互占据我国新闻游戏互动方式的半壁江山,以问答、测试等为主。这说明我国的新闻游戏偏好向受众提供操作较为灵活和简单的互动。互动的灵活性在于它可被应用到各种场景,简单性在于它不需要玩家学习新的游戏规则即可利用已有知识参与互动。问答生成的结果还可成为受众分享、讨论的素材,有助于特定内容的传播。

  我国新闻游戏的优化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新闻游戏具有传统新闻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在实践中也显现出许多问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充分发挥新闻游戏对传统新闻的补充作用

  新闻游戏对传统新闻的补充主要体现在传播方式和功能两个方面。新闻游戏以交互性补偿传统新闻的单向传播;以沉浸式体验补偿传统新闻受众的“旁观者”状态。交互能调动受众积极性,“沉浸”意味着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完全投入[5],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新闻游戏放大传统新闻的娱乐功能,以电子游戏为载体可使新闻游戏比传统新闻更加有趣,更能满足受众娱乐需求。如前所述,新闻游戏软化政治题材新闻可使原本严肃的新闻变得有趣。新闻游戏还可补充传统新闻的社交功能,如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的《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新闻游戏,发布后立即呈现“裂变式”传播,引爆微信朋友圈。用户在朋友圈转发自己的军装照,既满足了社交需求,也营造了浓烈的爱国爱军氛围。

  (二)利用游戏形式做好深度报道

  这能弥补新闻游戏因制作周期长导致其时效性较弱的缺陷,但需注意:第一,尽可能全面剖析新闻事件。比如《逃跑人的日常》的86种支线结局从多个侧面展现二战中战俘逃亡的历史。第二,立体呈现新闻场景、丰富人物形象细节。比如半岛电视台制作的《黑客》运用大量现实数据和资料再现叙利亚网络战争场景,并通过“多方对话”与“实地探访”的设计让受众逐步了解叙利亚网络战争的前因后果,帮助受众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第三,利用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例如,英国金融时报制作的新闻游戏《优步游戏》,不仅帮助受众从优步驾驶员视角观察优步司机的生存状况,而且促使优步公司及竞争对手来福车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员工工作条件。《优步游戏》由此获得2018年美国网络新闻奖“杰出创新视觉与数字辅助报道奖”。

  (三)建设专攻新闻游戏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首先,要以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为基础培养专攻新闻游戏的复合型人才。参考国外新闻游戏人才培养经验,主要有两种模式:

  第一,建立专门团队。比如美国大学游戏实验室和美国大学传播学院合作创建新闻游戏JoLT团队,以探索新闻与游戏设计的交叉点。该团队与地方新闻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与媒体、游戏公司合作开发新闻游戏的机会。该团队与VOX媒体公司合作开发的《最终幻想7:口述历史》梳理了《最终幻想》的发展历史,获得广泛认可[6],与美国大学广播电台合作开发的《通勤挑战》讲述华盛顿低收入居民的通勤困难,为其网站带来可观的浏览量。[7]

  第二,设立课程培养新闻游戏复合型人才。例如,芬兰韦斯屈莱大学传播系和数学信息技术系共同开设“新闻游戏”课程,让新闻学专业学生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互相学习、协作,向学生介绍新闻学、游戏设计、新闻游戏项目工作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以此开展跨学科教育。[8]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学院开设了两个学年的“新媒体工作室”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尝试制作新闻游戏。其学习流程包括如何选择新闻事件作为游戏主题,及编程、操作制作软件等。[9]但目前该学院仅将新闻游戏作为新媒体课程改革的方式进行实验,未与新闻媒体深入交流与合作,未使新闻游戏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其次,媒体应组建专门团队。例如,英国金融时报的《优步游戏》团队由数据新闻记者、数据可视化记者、高级用户体验设计师、交互式图形开发人员、沉浸式新闻故事工具高级开发人员组成。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各自负责游戏脚本、交互式页面、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10]当前,我国的新闻游戏制作多依赖媒体旗下工作室。未来,可以工作室为核心吸纳多方面人才形成新闻游戏制作团队。

  (四)依靠技术增强品质

  我国的新闻游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作品技术含量较低。为提升技术、打造精品,可考虑:

  1.建立新闻游戏模板库,增强其时效性。模板库需包括新闻游戏通用模板,还需包括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基本模块。通用模板指游戏类型的基本雏形,比如答题类、P图类、动作类、冒险类。基本模块主要指新闻事件的不同素材,比如人物形象、房子、交通工具。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即可通过模块选择与组合快速生成新闻游戏,从而缩短事件发生与受众见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避免千篇一律,设计者需根据不同新闻事件的具体需求添加新模块、创新思路。目前,国外一些媒体在这方面已有初步探索。比如英国金融时报的互动新闻服务台上名为“Starter Kit”的前端项目支架工具可为构建游戏提供必要组件和工具。该报还使用一款名为“Ink”的开源叙事脚本语言,能帮助创建和测试游戏的准系统版本,无需开发人员、美术师或UX设计人员就可完成游戏脚本编写和修改。[11]

  2.灵活运用新技术增强新闻游戏的可玩性。作为媒介融合的产物,新闻游戏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我国媒体已经开始运用新技术开发新闻游戏,比如网易新闻制作的《不要惊慌!没有辐射》和《2016大会堂漫游指南》均运用了VR技术。VR技术能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临场感。但受技术和设备限制,目前我国媒体开发的VR新闻游戏较为简单。比如《不要惊慌!没有辐射》游戏内互动较少,且无VR设备的受众只能在游戏内观看普通影片。

  除VR技术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也值得新闻游戏制作者研究。人工智能可增强游戏与受众的智能互动,根据不同受众的对话、动作产生不同游戏体验,增强游戏的可玩性和耐玩性。大数据可加深游戏与受众的“沟通”,帮助新闻游戏开发者识别影响整体游戏体验的游戏漏洞、用户行为变化,设计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游戏产品。同时,新闻游戏生产者应立足于新闻事实来利用技术,不可让形式重于内容;还应注意到技术的使用与新闻游戏的文字语言、视听语言、交互设计互相结合,关注受众体验。

  【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地域文化‘国潮’化:巴渝文化继承与传播的现代转向”(编号:2021NDZD10)、2019年度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项目“法治新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曾祥敏,方雪悦.新闻游戏:概念、意义、功能和交互叙事规律研究[J].现代传播,2018(1):71.

  [2]莫里斯·哈尔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3-84.

  [3]刘衍泽.电子游戏艺术的交互性表达及其启示[J].中国文艺评论,2021(4):105-113.

  [4]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J].新闻与写作,2019(9):67-73.

  [5]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M].张定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67.

  [6][7]Maggie Failey,Joyce Rice.Innovation in journalism through engagement design[R].JOLT:A TOOKIT,2017:10,6

  [8]Siitonen M,Uotila P,Uskali T,et al. A Pilot Study on Developing Newsgames in Collaboration between Journalism and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J].Nordicom Review, 2019(2):143-155.

  [9]吴玥,苏春艳,张晓涵.把新闻做成游戏:新媒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青年记者,2020(15):104-105.

  [10][11]David B, Joanna S. K, Nicolai K,et al.How (and Why) the Financial Times made The Uber Game[EB/OL].https://source.opennews.org/articles/how-and-why-financial-times-made-uber-game/.

  (李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研究员;王瑶: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