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媒介技术变革时代新闻定义的再阐释:

2022-01-07 10:26:09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上   作者:吕佳臻

摘要:媒介技术变革时代新闻定义的再阐释:多元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

  摘  要: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新闻通过“再现”方式呈现世界的有效性遭到质疑,将事实、真相作为落脚点的本质主义式新闻定义难以完全容纳各式各样的新闻性信息。本文考察媒介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新闻的改变。基于多元视角在日常生活的显现,本文认为新闻是指多元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这种共识与共认的达成因处于赛博情境下而呈现出非面对面的主体特征和相应的场景规范。

  关键词:媒介技术;新闻定义;视角主义;主体间事实
 

  问题的提出

  新闻与事实的关系是关涉新闻定义的核心问题,围绕二者的关系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分别可称为“再现论”和“建构论”,前者预设新闻可以客观地呈现世界的图景,后者强调新闻自身对事实、真相的遮蔽和建构。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现实,新闻试图通过“再现”方式呈现世界的有效性遭到质疑,并且动摇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预设——对事实、真相等概念的合法性的自然认同[1]和“以‘事实’‘真相’为新闻求真的判断标准与逻辑归宿”[2]。当前已有研究者注意到传统经典新闻定义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的适用性问题,提出“将新闻理解为一种事实的传播及其意义的互动”[3]。关于媒介技术对新闻与事实关系的影响,还体现在研究者对后真相的讨论上。有研究者指出真相在新闻学科内部存在认知层面的矛盾并同时以实然和应然状态存在[4],有研究者关注到技术对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信息的新闻本体的解构,指出新闻面临转向[5]。其他学科研究者也从各自学科视角研究后真相,刘擎指出后真相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最为相关的哲学渊源是“尼采对事实真相客观性的挑战”,“视角制造事实”的观点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向。[6]

  综上所述,虽然研究者注意到媒介技术对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媒介技术常常被视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因素,而不是一种嵌入日常生活现实的存在、一种作为目的显现自身的存在[7],也未全面阐释媒介技术之存在所引发的事实呈现方式的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关涉新闻学的基本预设。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再次审视媒介技术如何嵌入日常生活现实、这种嵌入如何动摇“新闻再现真相或事实”的预设以及该预设所面临的容纳多点视角的困境。本文尝试沿着“建构论”的学术视角展开,考察媒介技术作为嵌入日常生活现实的存在如何改变事实呈现方式,继而进一步阐释新闻定义,以回应多元主体参与新闻生产对新闻定义的重塑。需说明的是,关于事实与真相的关系,本文在本体论意义上将二者视为统一的存在,并认为真相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8]。

  视角主义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的显现

  本文将媒介技术视为一种存在,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现实的过程,正是技术显现自身并将自身确立为目的的过程。当前媒介技术构筑日常生活现实最直观的表现是媒介技术的物质载体——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通过”人的身体将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连接起来,每个人都可借助智能手机将物理空间发生的事情载入赛博空间,赛博空间发生的变化亦可“通过”智能手机传递给人的身体并作用于物理空间。我们自然地穿梭在物理空间与赛博空间之间,两个空间及其发生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现实的组成部分。在两个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媒介技术拓展了日常生活现实的时间和空间。在时间方面,当代人对即时性的理解日益逼仄和紧迫,重大事件发生后习惯性地不停刷手机,希望立刻获得最新进展;在空间方面,日常生活现实远不止于周围世界,而是延伸到互联网所及的远方。与此相伴随的是,事实呈现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在传统媒体时代,发生在遥远物理空间的事情通过新闻传递给公众,但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任何物理空间发生的事情都可由事情亲历者或观察者通过智能手机上传到赛博空间并传递给公众,由此产生了新的事实呈现方式。

  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真相组成部分的事实主要由新闻从业者挖掘,基于传统媒体较高的公信力,对普通人而言,新闻再现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除非遇到特殊问题,人们不会追问“新闻遮蔽了什么”。但是,在媒介技术提供的多元视角下,事实不再是纯粹的事实,而是与价值纠缠在一起的复杂事实。新闻“报道”的事实不再是真相的再现,而是携带新闻媒体价值取向的事实。在媒介技术的赋权下,每个人都可掌握“再现”世界的方法,于是就出现了无数个“再现”的世界并在互联网上都存有一席之地,它们或一致,或交叉,甚或相互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版本的“再现”的世界,择一奉为圭臬还是在多元世界中达成共识共认?追溯历史,不难发现对于事实呈现方式的争论在哲学上便已存在,明确的争论可从尼采的观点中获知一二。

  尼采将柏拉图主义或传统形而上学称为“一个错误的历史”[9]。他认为柏拉图主义制造了形而上学神话,宣称在变化的现象世界之外还存在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假的,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且理念世界应成为现象世界的根据。[10]这个真实世界的变种还包括理性的权威、良知等[11],这种理论传统不仅存在于形而上学传统中,而且存在于实证主义哲学传统中,比如其对“事实”的崇拜[12],将事实视为本源的新闻同样是实证主义哲学传统的产物。

  随后,尼采从生命视角宣布“真实世界”的不存在和错误,并将解释世界的方式转向生命自身,而非外在权威,由此开辟了生命对世界多元解释的视角主义[13]。具体来说,首先,尼采将视角主义视为生命的基本条件,认为我们是从自身的生存条件出发看事物,事物是我们生存条件的投射,体现我们自身的兴趣、利益及生活方式。因此,尼采认为任何人看世界都必然有角度和方向,而且都是从局部看。其次,尼采认为,视角主义是生命对自我的一种保存,对世界的解释就是对自己的肯定,这种保存甚至是对人类的保存。最后,视角主义理论是一种多视角解释世界的思想,所谓“上帝之眼”的假定没有必要,而且人类的解释也不是唯一准确的,还存在其他生命对世界的解释,这也标志着世界允许不同视角来解释自身。如此一来,尼采认为,生命对世界的解释应是多元、无限的,而非相信一个绝对视角。[14]

  回顾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反驳最大的启示是,我们可从形式论而非本体论[15]的角度看待事实与真相,放下所谓绝对视角,去体认个体生命对世界的认识并意识到这种认识方式的视域,从而尝试采取多元视角解释世界。对于新闻学研究,这种尝试并非一种随意联想,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即媒介技术变革条件下视角主义所提倡的多元视角在日常生活现实得到了显现,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来自不同视角的报道及解读呈现在互联网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元主体参与报道情况的研究显示,2019年12月30日至2020年2月29日期间,在影响力排名前20的热点事件的最重要传播者中,传统专业媒体占63%,自媒体占37%,形成了多元主体的互动与竞争。[16]类似的,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微博多元主体的舆论演化的时序分析显示,多种主体共同参与信息发布。[17]不难看出,媒介技术变革改变了以往新闻再现事实的假设,事实呈现方式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新闻提供的事实只是众多事实中的一种。此时我们需从“建构论”角度看待新闻,从视角主义的观点看待媒介技术变革下多元主体协作呈现事实的方式,从而展开对新闻定义的重新阐释。

  多元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

  从“建构论”角度看待新闻并非意味着抛弃事实,而是在新的事实呈现方式下重新界定新闻。笔者认为,新闻所立足的事实受到媒介技术变革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建构,故新闻可被视为多元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该定义中的事实是“主体间事实”,意在强调不同主体对事实的经验和描述;而不是客观事实,因为所谓“纯客观的、不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的事实并不存在[18]。在传统媒体时代,一般人常常根据使用的语言及其出现的位置来判断新闻究竟是事实、意见还是虚构,而不注意区分事实和对事实的描述[19]。但在媒介变革时代,经验事实常常会出现不同版本的事实描述,这些不同描述让人们意识到描述本身对事实的影响。因此,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新闻不再是专属于新闻媒体的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就各方对事实的描述达成的某种共识与共认。进一步说,新闻是建立在主体间事实描述层面的共识与共认,这种共识与共认具有经验事实的强制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普遍性,从而在主体间形成“可体认性与可接受性”[20]。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概念可追溯至胡塞尔,经舒茨发展进入现象学、社会学领域,舒茨将主体间性分为作为先验问题的主体间性和作为世俗问题的主体间性并聚焦于后者展开讨论,本文讨论的“主体间”概念亦属于世俗问题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舒茨所讨论的主体间性发生在面对面情境以及以面对面情境为基础构建的类型图式中。无论是个体在空间上所具有的将“彼在”转化为“此在”的能力,还是自然态度发生所具备的“生动的现在的”时间条件,都只能发生在面对面情境中。[21]然而,当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现实,当媒介技术开始限定人、促逼人而显现自身时,其所构筑的非面对面情境与面对面情境的不同才真正凸显。因此,本文所指的“主体间事实”尤其指向媒介技术嵌入下的非面对面情境。特别是就新闻自身而言,其建构的对象常常来自远方。那么,此时主体间的事实如何达成共识与共认?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媒介技术本身的显现对主体的限定甚至建构。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公众,面对各种事件都在媒介技术的限定下常常以分身的方式在场。这种在场方式一方面向各方提供了非面对面交流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某些事件上降低了新闻媒体到现场通过面对面采访获得第一手信息的价值。也就是说,新闻媒体在技术的限定下从以面对面获得新闻性信息为常态日益走向以非面对面就主体间事实达成共识与共认为常态,这时新闻媒体与公众同样作为主体、作为网络连接的共在而存在。只有当主体的参与被感知到抑或进入某个事件的行动网络中时,主体的存在才开始显现,这种显现依靠的是媒介技术以及主体分身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体与公众一样,都是建构世界的主体。

  其次,我们不能忽略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的达成常常处于赛博情境下,这是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现实后导致的结果。赛博情境由赛博人组成,其独特之处表现在:(1)媒介技术与人的身体相连接,规定了人的视域,使赛博人成为主体[22]。(2)以使用符号“#”为标志,主体所面对的是他者的符号,也以符号与他者照面[23];“#”背后是赛博情境下的独特话语,以表达直白、极化为特征。(3)形成新的社会角色的规范,如豆瓣“糊弄学小组”解决的常常是赛博情境下的交往问题。

  最后,赛博人之间存在一种合意理性,即赛博主体与赛博他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合意理性不同于中国当代哲学家赵汀阳提出“关系理性”(又称“共在理性”),关系理性与“个人理性”相对,建立在只有共在才能获得幸福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意在解决人类冲突导致的生存困境[24]。本文所指的合意理性在共在的基础上强调通过自我敞开而寻求合意的努力,自我敞开的程度决定合意的程度。在赛博情境中,网络作为一种共同情境决定了人身体的存在方式,非面对面的身体的存在让赛博主体觉知到赛博他者的存在,赛博他者的身体也处于网络的共同情境中。赛博主体与赛博他者对身体觉知的一致性是合意理性的基础,之后赛博主体通过自我敞开释放意向性并了解自己处于怎样的关系网络之中,如此才能形成社会信任关系,从而达成某种共识与共认。

  多元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它为不同主体展开对话、协商提供了基本的事实域,是多元主体达成价值共识的事实支撑。媒介技术嵌入日常生活现实的过程不仅使人类重新构筑了自己的主观世界,而且通过敞开达成对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新闻作为“象征世界”[25]的一部分,正是在多元主体间事实层面形成共识,从而建构现实。

  结  语

  在媒介技术变革时代,当我们谈论新闻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新闻已不再是传统范式下专业媒体报道的各种事实的总和,不再是所谓“真相的再现”,而是蕴含着主体生命视角的对事实的不同描述以及就这些描述达成的共识与共认。传统的本质主义式的新闻定义在追求真相过程中抽离了人的感知、语言符号、组织机构、媒介技术等因素对新闻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得以显现。故本文尝试在媒介技术变革背景下重新阐释新闻定义,将其界定为“多元主体间事实的共识与共认”,一方面强调多元主体对新闻的参与,另一方面强调不同主体在赛博情境下建立基于事实的合意理性,从而为理解媒介技术变革时代多元主体参与新闻生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常江.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J].新闻记者,2020(02):12-20+31.

  [2]李玮,蒋晓丽.从“符合事实”到“社群真知”——后真相时代对新闻何以为“真”的符号哲学省思[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12):50-58.

  [3]雷跃捷,王娜.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问题的再思考[J].新闻大学,2020(08):31-40+127.

  [4]来永玲.通往“后真相”:真相问题的核心争论与发生机制研究[J].新闻界,2020(08):74-84+95

  [5]蒋晓丽,张骋.新闻的终结?新闻的转向?——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宿命[J].新闻界,2012(18):3-6+25.

  [6]刘擎.共享视角的瓦解与后真相政治的困境[J].探索与争鸣,2017(04):24-26.

  [7]杨庆峰.技术现象学初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319-320.

  [8]杨保军.事实·真相·真实——对新闻真实论中三个关键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J].新闻记者,2008(06):61-65.

  [9]尼采.偶像的黄昏[M].李超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25.

  [10]吴增定.尼采与柏拉图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11][12][13][14]朱彦明.尼采的视角主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7-38;88-89;24;86-88.

  [15]沃尔夫冈·韦尔施.“真实”——意义的范围、类型、真实性和虚拟性//西皮尔·克莱默尔.传媒、计算机、实在性——真实性表象和新传媒[M].孙和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81-182.

  [16]蔡雯,凌昱.从“新冠肺炎”热点传播看新闻边界的颠覆与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07):5-20+126.

  [17]汪翩翩,黄文森,曹博林.融合与分化:疫情之下微博多元主体舆论演化的时序分析[J].新闻大学,2020(10):16-33+118-119.

  [18]彭漪涟.事实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97.

  [19]罗以澄,胡亚平.挑战现实理性 构建浪漫真实——解读新新闻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叙事结构[J].现代传播,2004(02):28-32.

  [20]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42-243.

  [21]阿尔弗雷德·许茨.社会实在问题[M].霍桂恒,译.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73-187.

  [22]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6):4-11.

  [23]曾国屏等.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5.

  [24]赵汀阳.第一哲学的支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253.

  [25]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M].吴肃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20.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