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数字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叙事策略与功能

2023-06-28 10:04:47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5月上   作者:林喦 陈顺婵

摘要:  摘 要:数字时代在改变新闻外在呈现形式之时,也使新闻内在的生成逻辑发生了变化。新闻叙事是研究数字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内在生成逻辑变

  摘  要:数字时代在改变新闻外在呈现形式之时,也使新闻内在的生成逻辑发生了变化。新闻叙事是研究数字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内在生成逻辑变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因而,探究数字时代新闻可视化在叙事策略上的新动态,并根据新的变化分析叙事策略的转变使得叙事在功能上产生的新作用,可以为数字时代新闻业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时代;可视化;叙事策略;叙事功能

  新闻信息获取作为个体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因受数字技术发展的影响,改变了个体在进行信息获取时所原有的媒介选择和信息接受形态。在我国,截至2022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已达7.83亿。[1]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也显示,当前82%的美国成年人经常或有时从数字设备上获取新闻,其中49%的表示他们经常这样做。[2]数字技术的驯化在浸入和突破个人生活层面之后开始向行业生存方面转向,它在丰富新闻实践生态的同时促使新闻业形成新的业态,其中数字技术背景下产生的可视化新闻便是数字时代新闻业的新型新闻产品。

  数字化的进程在改变新闻和新闻业的外部形态之时,也改变了新闻和新闻业的内在运转逻辑和机理[3],最为本质性的影响就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改变了过去用文字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转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叙述新闻,并结合当下多媒介的融合使用,形成了多媒体视觉化叙事。因为数字技术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层面上的深刻嵌入,不仅新闻叙事受其影响在数字时代发生了转向,新闻用户也开始在获取新闻信息时偏向可视化的新闻呈现方式。所以在新闻叙事和新闻用户同时发生转向的当下,研究数字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叙事策略和功能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制作出更能让新闻用户“喜爱”的新闻呈现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新的新闻叙事功能探索为当下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方法论层面上的帮助,助力新闻业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与发展,促进新闻在真实性、公共性等本真层面上的坚守。

  新闻可视化的叙事策略

  新闻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中介,其叙事是当今社会一种最为典型、普遍和有影响力的行为。在数字时代,新闻改变了以往以文本为主体的叙事,形成了可视化的叙事模式。需要指出的是新闻的可视化叙事呈现出多种样态,此处主要针对的是集合文字、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多种新闻语言为一体的具有动态和互动性质的可视化新闻。

  (一)叙事框架:多线伴隐藏的叙事序列。叙事框架作为讲述一件“事”的根基而存在,是新闻在讲述事件或故事时不可缺少的。数字时代,新闻的叙事框架不再只是传统新闻时代所常用的线性或递进式,而是与数字技术及互联网弥散化、多元化的特性相结合,形成了多线条且伴有隐藏的叙事序列。序列这一表达是在结构分析中常用的概念,在结构分析中事件可以结合为小的序列,小序列又可以结合为大序列,所有大的序列又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4]而在构成整个叙事框架的结构序列中,也会存在一种故事“嵌入”的情况,即在最初始的叙事序列中包含着这一叙述框架之下的一个或者多个不同的故事被讲述[5],且嵌入的内容与初始的叙事序列在叙事内核上是具有相关性的。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新闻叙事序列中的某一相关序列会因用户对其需求程度的不同而被设置为隐藏序列,隐藏在这一相关主题序列之内,用户想要了解这一序列中的内容可以依据自身对信息的获知需求程度自主选择是否展开隐藏序列。财新网数字说频道的可视化新闻作品《情仇中东》中的叙事框架就结合了多线且伴有隐藏的叙事序列模式,用户在进入新闻作品后作品首页会呈现出四条以中东为主题的叙事序列供新闻用户进行信息获取,而在其叙事序列中,一些与事件相关的内容呈现出一种隐藏的状态,只有用户自主点击这一板块,关于这一板块的细致介绍才会出现。这使新闻作品可以在同一空间中为用户提供更多信息的同时,又有效避免了用户因信息过多产生抵触而导致的新闻回避行为。[6]

  (二)叙述交流:互动交流的开放性叙事。交流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失的,有效的交流是与他人进行良性交往的前提,是连接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的纽带。美国叙事学家西摩·查特曼用符号学的交际模式来说明叙事文本的三层嵌套交流过程,其中真实作者和真实读者这一交流层由于未对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而被经典叙事研究排除在外。[7]但在将真实性作为第一要义的新闻叙事中,真实作者、读者这一层是与其他的叙事交流角色被共同考虑的。尤其在可视化新闻作品中,叙事交流不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文本限定的走势中,因受到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加持,新闻作品可以在共时状态下进行多向互动的叙事交流,从而构筑开放性的叙事模式。在这种叙事模式下,新闻产品并不是生产者设定的以文本为基础的叙事,而是需要在用户填补空白下展开的非传统方式的叙事。[8]网易新闻和橙光游戏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依据历史上真实逃亡者的经历策划了一款具有互动和游戏性质的新闻产品《逃跑人的日常》,用户在进入这款新闻产品所设置的游戏情境后被设定为一名英军小兵,可以自主选择逃亡路线,最后的逃亡结果也依据每一位用户的体验设置了86种不同的结局。这个新闻作品的故事走向不是新闻生产者在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的,而是每个新闻用户在对新闻产品进行消费时形成的具有个人化导向的开放性叙事。虽然这是一种开放性的叙事模式,但因其是与用户进行互动交流,所以它并不会导致意义的虚无,反而会在新闻产品与用户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满足交往理性所需要的四种理性交往情景条件。[9]

  (三)叙述声音:群聊小组式的叙述者叙事。叙述声音是叙事作品中故事讲述的言语声音的发出者,对叙述的过程与所叙述的时间、人物等起着制约的作用,因而叙述声音实际上就是作品的叙述主体,也就是叙述者。[10]叙述者的存在是一种功能性的,它可以与叙事内容的情境和事件以及人物和受述者保持着或近或远的距离。[11]在一个新闻作品中新闻用户能够获取信息是由于用户通过叙述者的叙述声音可以看到作品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与事件。

  数字新闻时代,新闻可视化的叙事使得叙述者形成了一种群聊小组式的叙述者叙事,即在对可视化新闻作品进行叙述声音表达的时候,叙述者并非仅有一个,而是有来自具有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叙述者对于某一事件发出的属于自身经验领域范围内的声音,从而形成类似于讨论小组一样的叙事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叙述者群聊式地展现叙述声音的时候并非无组织无目的地“自由”发出关于事件的声音,而是拥有一个以事件主题为“虚拟组长”的有领导的小组式群聊叙述。《华盛顿邮报》的可视化新闻作品《重建乔治·弗洛伊德抗议现场》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149个集会现场拍摄的短视频,形成了群聊小组式的叙述者叙事模式,这149个集会现场拍摄的短视频是来自不同拍摄者的,每一个拍摄者其实就是叙述者针对这一事件的发声。同时,这些短视频的内容并非一些毫无关联的内容,它们以乔治·弗洛伊德抗议现场为叙述主题进行各自叙述声音的可视化表达,从而形成了在一个小组中进行群聊式的叙事形式。[12]

  (四)叙述聚焦:复合型视角叙事。对于聚焦,法国文化理论家罗兰·巴尔特认为,这是将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视觉与被“看见”被感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13]因而聚焦所表现出来的是某个或多个聚焦视点的持有者在自身观看、感知范围内对于某一事件或故事的叙述和带有个人偏向的显在或潜在的想法表达。

  聚焦作为核心在于视点限制的一种叙事方式,在传统时代的新闻作品中由于受到文字的主观性影响,多采用的是内聚焦或外聚焦的具有客观性质的叙事。但数字时代技术的入侵改变了以往文字叙事所占有的大范围的主观性,可视化新闻作品呈现出来相对的客观性,所以在传统新闻时代被排除的零聚焦叙事开始被重新纳入新闻作品的叙事焦点中,并且为了使新闻用户可以对事件有更加全面和多元的了解,新闻生产者在叙事聚焦时开始采取热奈特所称为“变音”的复合型视角叙事,即在叙事过程中,叙事的观察点不断变化、组合,形成了一个滑动聚焦视角的复合叙事。英国《卫报》关于非洲尼日利亚水上贫民区的可视化新闻作品《被忽视和未映射的——挣扎求生的Makoko》即复合型视角叙事的新闻作品。此作品在对这个被主流社会忽视、地图上也没有准确信息的贫民区进行报道时,不仅有“冷漠”严格的外视角叙事,在其中也穿插了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对于Makoko的看法的内聚焦叙事,同时又有着Makoko和相关贫民区现状信息告知的全知视角叙事。这种复合型视点叙事使新闻作品更加真实、全面、清晰地展现事件全貌,减少了单一聚焦视角所带来的信息有限性,且使新闻作品脱离了因依赖叙述者主观性带来的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影响,做到了洞悉事物规律,为社会恢复良好运转提供助力的作用。[14]

  新闻可视化的叙事功能

  新闻叙事是一种运用语言或视觉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它与文学叙事内在的属性追求不同,其叙述功能不仅是信息传达、观念说服、情绪表达,还包含给予用户广阔的参与、体验和自主空间。[15]新闻可视化的叙事功能不局限于新闻本身,可延伸至新闻用户、新闻业。

  (一)多线叙事促进新闻真实。真实一直被视作新闻的第一性和元问题而存在,是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写编时所要遵守的第一准则,也是新闻在意识形态上的基石。不论是新闻工作者还是用户都认为新闻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真实作为底线,但传统时代的新闻因受文本和视角的限制,使得新闻真实由于缺乏在源头上的背书而被新闻的接受者和一些学者怀疑其存在的合法性,并针对此提出新闻的透明性。在数字时代,新闻生产加入了技术这一理性元素和当前叙事的多种可能,使得新闻真实又重新走回新闻的中心领域。尤其当前可视化新闻作品的内在叙事和呈现形式使得新闻不再是单线线性叙述事实的形式,它拥有了多线叙事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新闻不会因单线的叙述视角导致新闻产生偏向从而发生真实“缺位”的场景,反而因为有多条线对事件进行叙述,使得新闻有立体化的呈现,让新闻真实更加丰满。

  (二)共建叙事为新闻“祛魅”。“祛魅”(Entzauberung)也被翻译成“除魅”“去神秘化”等,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它的本质含义可以理解为祛除对某人物或思想的超自然、超人的特殊力量和品质的认定[16],还原其最本质的存在状态。由此来看,人类跨过口语传播时代进入文字传播时代之后,新闻的存在多是用于官员向朝廷传递信息,或者官员之间互通信息,叙事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官方话语。在这种情境下,新闻就被蒙上了一层“魅影”,即使后来进入印刷传播时代新闻开始面向所有社会传播,新闻的生产过程也一直处于一种“黑箱”的状态,新闻信息的获取者对于新闻素材的来源、挑选、组织重构等过程处于未知状态,这就形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新闻“魅影”。在数字时代,新闻可视化转向之后这种魅影开始被逐渐掀开,新闻生产不再只是由新闻记者和编辑进行,其中的叙述声音开始多元化,在一个新闻可视化作品中,可以呈现以事件主题为主的多方叙述声音的表达,其共同的叙事为新闻作品的生成做出搭建。

  (三)意义导航重塑自我主体性。传统新闻时代的新闻信息接收者是被定义为新闻受众的,而“受众”一词内在所包含的是一种不对等的交流关系。这是因为新闻是带有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自有意识形态的新闻产品,个体在获取信息时的内容是给定的且对其没有自我把控权。但在可视化新闻作品中,新闻叙事的内在交流不再只是新闻工作者所设定的定向 “入口”和“出口”模式,它形成了一种互动交流的开放性叙事,这就使得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以拥有了自身主体性的新闻用户的身份出现。在这种模式下,新闻用户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搜寻自己想获取的新闻信息,而非“灌输式”地被动获取信息。新闻消费之时,以新闻用户为中心的新闻作品不仅提高了新闻用户自身的主体性,同时用户根据叙事的设置进行意义获取的自我导航也可以促进用户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参与新闻叙事的建构。此外,由于意义是自我主动获取,这也会在情感上使用户的情感图式更加强化,从而为理解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提供更好的帮助。

  结  语

  新闻业在促进新闻更加有效传播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引入数字技术,将以文本为主的新闻叙事转向以可视化因素为主的新闻叙事。而作为新闻本体研究的新闻叙事,对新闻业在当下适应时代变更起着稳固根基的作用。在当前“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新闻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逐渐下滑,尤其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公众主动对新闻进行回避或对新闻进行不完全阅读的行为愈发增多,种种情况让部分具有专业新闻知识的新闻工作者也开始对新闻存在的意义产生怀疑。所以,对新闻叙事的研究,可以促进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的理解,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区别于公众在互联网上发布的“碎片化新闻”,也可以减少数字时代用户对新闻作品的回避。此外,也为新闻叙事在数字时代的可视化转向提供参考性意见,帮助新闻从业者生产出公众“愿意看”“看得懂”以及“引深思”的新闻,为新闻业的转型和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23-03.

  [2]Naomi Forman-Katz,Katerina Eva Matsa.News Platform Fact Sheet[EB/OL].[2022-10-05].https://www.pewresearch.org/journalism/fact-sheet/news-platform-fact-sheet/.

  [3]常江.数字新闻学:一种理论体系的想象与建构[J].新闻记者,2020(02):12-20+31.

  [4][5][7][10][1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5-52.

  [6]财新网数字说频道.情仇中东[EB/OL].[2022-09-13].https://datanews.caixin.com/2015/mideast/.

  [8]尼基·厄舍.互动新闻:黑客、数据与代码[M].郭恩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236.

  [9]网易新闻.逃跑人的日常[EB/OL].[2022-09-18].https://www.66rpg.com/game/373601.

  [12]The Washington Post:Reconstructing seven days of protests in Minneapolis after George Floyd’s death[EB/OL].[2022-09-07].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graphics/2020/national/live -stream -george -floyd -protests/?itid=lk_inline_manual_4.

  [13]米克·巴尔.叙事学:叙事学导论(第二版)[M].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68.

  [14]Tonye Bakare.Neglected and unmapped——Makoko struggle to survive[EB/OL].[2022-09-10].https://guardian.ng/stories/makoko-neglected-and-unmapped/.

  [15]陈燕侠,孙丰菊.交互新闻的叙事机制探析[J].中国编辑,2021(12):71-75.

  [16]韦伯.韦伯作品集Ⅱ: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M].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53.

  (林喦: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顺婵: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5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