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智库型调研报道与媒体资政赋能

2023-07-03 10:47:02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作者:冯诚

摘要:——以新华社参考报道为例

  摘  要:随着党和政府决策信息的透明公开和治国理政能力的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逐渐掀开神秘面纱,进入学界研究视野。本文基于作者长期在新华社对此类报道的丰富实践,就主流媒体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范式及其在下情上传、信息沟通、反映问题、建言献策等方面的特殊职能和作用展开深层次分析讨论,为认知和研究中国特色的媒体智库打开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主流媒体;内参报道;资政赋能;调研报道

  所谓智库型调研报道,就是权威主流媒体以国家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大局中一系列重大问题、难点问题或成功经验、路径探索为调研对象,为领导层决策提供智库类咨询服务的调查研究。这是中央级权威主流媒体特别是新华社记者的一项重要职能:或发现问题,揭示真相,引起领导层关注;或研究问题,提出对策,供决策者参考;或总结创新经验,以期推广指导工作。媒体智库型调研报道,多是以内部渠道呈报决策部门或相关领导参阅,因此被称作内参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中央级、省市级主流媒体都依托采编资源开启内参报道业务,受到决策层的重视。随着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决策信息的透明公开,媒体内参调研报道逐渐进入学界研究视野。

  权威主流媒体内参调研报道的特色与优势

  媒体内参调研报道,从广义上来说,也属于社会智库产品的一种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智库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据相关资料,目前中国智库名录收录有千余家智库名称,有人统计全国各类智库按窄口径计算也不下3000家。其建设主体有社会事业单位,有媒体机构,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而各级党委政府设立的研究中心及社会企业、民间智库都是重要的智库力量。

  中央、省市级党委、政府一般都设有研究中心或研究室,有的直接命名为政策研究室(中心),其重要职能就是发挥智库作用,为各项工作决策和出台各项政策规定做实时性前瞻性研究论证,并承担着写作班子的职能。其优势,一是熟悉决策层的工作思路;二是所有职能部门的工作信息、数据、动态情况都能随时获取,工作中的成败得失都会随时掌握;三是能够站在决策者的角度研究和思考问题。相比之下,高校的智库机构一般侧重于基础性理论性研究及社会服务,社科院等体制内社会科研机构侧重于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的长周期对策性研究,民间智库则侧重于某方面专业性或行业性很强的发展研究。与其他各类智库相比,媒体智库的特点是信息灵,触角广,时效强,问题性突出,针对性强。

  在全国各类智库中,新华社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具有悠久的历史、雄厚的实力和持久的品牌影响力。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1948年6月5日,党中央就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新华社应供给各种资料的指示》,明确规定“为了帮助中央了解各地情况,各新华总分社和分社除了供给各种准备发表的新闻稿以外,并需担负供给各种参考资料的任务”。1949年9月,新华社就创办了内部参考刊物,其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思想库”的作用。1953年党中央又发出了《关于新华社记者采写内部参考资料的规定》,明确指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和消息总汇,“由于新华社的记者分布较广,还可以并且应当利用他们的便利条件,反映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缺点和群众的思想情况,供给中央负责同志参考”。在中央讨论这一文件时,毛主席明确表示:“中央给记者的任务就是要如实反映情况,记者反映情况就是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论是省市委喜欢的不喜欢的,他都要反映。中央怎样判断,这是中央的事。”1973年11月,毛主席再次强调,“新华社的内参不要光报忧不报喜,也不要光报喜不报忧,要全面反映情况”。1995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在听取新华社党组工作汇报时强调指出:有些反面的材料,包括实际工作中的缺点,适宜于公开报道的就公开报道,不宜于公开报道的,为了让领导同志全面了解情况、看出动向,可以在内部刊物上刊登。中央领导同志还指出:在内部刊物上多反映一些困难和问题,对领导干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些稿件可以使领导干部更好地了解全面情况,头脑也会更清醒一些。如果对困难和问题反映得太少,从报纸上看不到,从内部刊物上也看不到,搞得不好,很容易使人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没有什么好处。199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华社内参工作的意见》。几十年来,党中央和中央办公厅发出不少关于内参报道工作的指示、规定和通知等正式文件,对搞好内参报道的意义、方针、原则、范围和新华社记者的职责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共和国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新华社始终坚持公开报道与内参报道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喉舌”“耳目”作用,“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在中央媒体中承担起了独树一帜的“内部通道”和智库服务功能,其内参报道被视为国家通讯社的“金字招牌”,历届中央领导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负责人都对新华社内参做过大量批示。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华社时,在听取内参工作基本情况介绍后对新华社编辑记者说,“内参工作非常重要,做好内参工作要客观真实,要有高度责任心、使命感。我在地方工作时就比较重视内参工作,到中央工作后尤其重视,希望大家再接再厉”[1]。

  新闻前辈穆青十分重视内参调研报道,他曾在《新闻记者和调查研究》一文中讲到,“新闻工作者可以说是调查研究的专业人员,调查研究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工作中的根本要求”,他要求新华社记者关心群众的生活和实际状况,关心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使我们的报道“起到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2]。

  记得我初到新华社甘肃分社做记者时,老记者们就谆谆告诫:新华社记者如果成天跑部门、编材料,而不扎扎实实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些有分量的内参调研稿件,那就是选错人了。此后几十年的记者生涯让我了解到,从总社总编室、各业务部门到各个分社,所有每周一次业务例会的研究重点都是重大调研选题,各部门各分社都有阶段性调研计划,都有自己抓在手上的调研题目,都有系统的激励奖惩机制。

  近些年来,新技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业务冲击不小,媒体转型步伐加快,但新华社始终牢牢抓住调查研究这个“牛鼻子”不松手,每年都要组织多次重大主题调研策划会,确定的重要题目都要如期完成。此类调研取得的成果,大多是先通过内参渠道提供决策层参考,然后适合公开发表的再公开报道。因此,每到一些重大历史节点、重要的历史时期,新华社都不乏影响重大决策、推动历史进步的扛鼎之作。

  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的选题把握

  全媒体时代,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世情国情社情,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国家通讯社记者需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抵近事实真相,揭示新闻事件本质;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和透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难点堵点问题,参与社会治理,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需要铁肩担道义,惩恶扬善:新时代仍然需要有良知的新闻从业者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为普通百姓鼓与呼。

  新华社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从大的方面来看,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问题性”调研报道。

  这里所说的“问题性”,指的是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不良现象或工作中的严重负面问题进行的批评性调研报道。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新华社记者以其独特的调研方式助推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比如新华社记者对呼格吉勒图案、餐桌浪费、西湖风景区建会所、江苏骆马湖非法采砂、祁连山生态破坏、秦岭自然保护区乱建别墅等问题的内参调研报道,都得到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了问题的解决。2004年,我从甘肃分社调到湖北分社工作不久,时任长江航运公安局局长王茹军来分社造访。叙谈期间,他告诉我,长江航运公安局现在有2000多名民警,正厅级单位,隶属交通部和公安部双重管理,辖六省二市长江江域,经费全部由财政部纳入预算,水上执法,不收一分钱。而这种情况在四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王茹军介绍,当时他们是企业内保性质的保安人员,经费、装备无从谈起,水上执法名不正言不顺,岸上没有落脚之地。2000年初,王茹军从黑龙江公安机关调到长江航运公安局主持工作。当时,长江三峡一带水上航运安全管理混乱,隐患极大,客户、船主怨声载道。那时候,公路车匪路霸问题逐步得到整治,但长江水面的安全秩序久病不治。而另一方面,日益繁盛的沿江经济和5800公里的江上航运需要一个统一的长江航运安全保障机构。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江时强做了大量广泛深入调研后,通过内参渠道报道了这一问题,并根据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建议。这一组内参报道得到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后,不仅推动长江水上交通运输秩序的全面彻底整治,而且将此前属于企业保安性质的长江航运公安机关完全纳入公安编制,由公安部和交通部双重管理,从此,长航公安具有了执法权,真正担负起了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使命,长江黄金水道航运秩序彻底步入正轨。

  二是工作研究型调研报道。

  这一类报道包括成功经验、探索创新、走势分析。现代社会,智库服务功能越来越受重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新华社内参调研报道都发挥着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内政外交、治国理政、民生福祉、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城市建设、“三农”问题、生态环境、区域经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各项中心工作,都有许多新情况、新现象、新探索、新经验。一方面,决策机关和顶层设计者需要及时了解掌握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实况实情,让决策更加科学有据,更加符合实际;另一方面,也为新华社记者的调研报道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培植了丰沃的土壤。至于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当前中心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新华社记者更是要责无旁贷地深入调研、建言献策。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周德广和孟宪俊深入甘肃的河西走廊采访。当他们到民乐县采访时,县委副书记苑福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建议今后不要再搞“一刀切”的政治运动了。苑福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请求中央今后在全国范围内不要再搞什么大的政治运动,尤其不能再搞那种“一刀切”的政治运动。苑福说,由于过去一些运动搞了“一刀切”和“层层揪”,结果每次运动都整了一大批干部,也造成了许多假案、错案、冤案。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乐县有80%以上的干部在不同的运动中挨过整。就拿1959年的“反右倾”来说,上面出了问题,下面还不知道咋回事,就一下子搞了下来,甚至反到了生产队,使许多基层干部成了右倾分子。苑福的谈话振聋发聩,提出了一个极其重大而又敏感的问题。在进一步深入采访后,两位记者很快写出了一篇民乐县委副书记苑福建议今后不要再搞“一刀切”的政治运动的内参稿,中央领导看到后特别重视,将其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参阅文件,印发给到会的每一位代表。出席会议的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后来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回到兰州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时讲,这篇稿件对党中央作出今后全国不再搞政治运动、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议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并对苑福和采写稿件的记者给予表扬。

  2011年初,我到江苏分社工作不久,前往被称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华西村采访,到访第二天上午就聆听了老书记吴仁宝的专题讲座。那天,听课的有安徽一些地市前来学习培训的乡村干部以及外地游客将近200人。虽然吴仁宝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村支书好几年了,但他几乎每天一次的“社会主义富华西”讲座已坚持30多年,成为华西村村史、党史学习教育和全国各地乡村干部前来学习培训时的品牌课。离开华西村不久,我就安排随行记者对老书记多年坚持宣讲“社会主义富华西”做专题报道。很快,他们采写的内参得到时任总书记胡锦涛和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其公开报道《吴仁宝“社会主义富华西”深受听众欢迎》经通稿播发后各类媒体广泛转载。2013年,吴仁宝老书记去世,其后几年,人们对华西村能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不无担忧,境外媒体也多有质疑,国内媒体对华西村的采访报道很少见到。为此,2016年初,我带两名年轻记者再赴华西村采访。此时,中国经济早已进入新常态,吴仁宝老书记也已离世3年了,华西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到底如何?曾经红红火火的村办企业在“去降补”的大势下如何作为?特别是全国各地农村从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包干到户了,而华西村却始终“我行我素”不搞分田单干,数十年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不动摇,老书记去世后华西集体经济大旗到底能扛多久?作为长期践行“社会主义富华西”理念和道路的天下第一村,在全国基层党建“两学一做”活动中有什么创新?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来到了华西村。

  连续几天时间的深入调研采访,我们列在采访本上的问题一个个被打开。于是,我们先后发出两篇内参调研稿,一篇报道华西村探索出的“信仰为根,制度为本,监督为盾”为核心的党建之路,成为华西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坚强保障;另一篇则报道了华西村正踩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步点,迎来了村庄产业多元化、国际化转型跨越发展“新一波”。两篇报道分别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等中央领导以及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的批示肯定,中央各大媒体此后也做了跟进报道。

  我所亲历的华西村两次内参调研报道说明,对华西村这样的老典型,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研究总结其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探索,关心支持这样的老典型,是高层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共识。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不失时机进行调研报道,反映真实情况,为领导层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无疑是权威主流媒体对智库服务的最好诠释。

  三是重大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调研报道。

  如地震、洪涝灾害、车船事故、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疫情、群体事件、暴力恐怖事件等等, 这类重大突发事件危害性大,影响面广,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决策层急需通过记者视角了解一线情况和事实真相,便于及时、科学处置。新华社本就承担着独家发布党和政府重要政令以及各类重大事件消息的职能,此类事件发生后,新华社记者都是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深入采访研判反映现场情况、事件发生发展原因及处置进程和结果,尽最大可能全面客观地向决策机关反映情况。在这方面,新华社比其他智库更有平台、现场、时效优势。比如非典疫情、新冠疫情发生后,新华社都是第一时间通过内参调研及时反映动态情况,并不断跟踪,提出对策建议。

  四是重要社情民意、网络舆情等的调研报道。

  比如,国家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出台以后,基层落实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改进建议?再比如,某些重要网络舆情事件真相如何?根源何在?一些网络舆情表达了怎样的社情民意或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作为党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权威主流媒体都应该及时进行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

  曾经有一段时间,各地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触目惊心,网民诟病不断。2013年元月,新华社通过内参渠道报送了记者采写的《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舆情稿件,习近平总书记阅后作出重要批示:“从文章反映的情况看,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广大干部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联想到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采取针对性、操作性、指导性强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鼓励节约,整治浪费。”[3]这一重要批示,迅速推动了全党上下狠刹公款吃喝之风,大力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舌尖上的浪费”得到有效遏制,“光盘行动”成为社会美德。

  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的策划实施与采访写作

  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忠实履行主流媒体职责,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党和政府工作建言献策、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因此,调研选题的策划实施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点。

  一是突出问题性:坚持问题导向、及时发现问题;反映的问题突出、紧迫、严重,研究的问题重大、典型、影响全局;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是首选。

  二是注重对策性:深刻解剖问题、着眼解决问题;总结的经验做法有推广价值、指导意义,提出的对策建议可操作能实施;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在深入研究、理性分析、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三是追求精准性:揭示真相,追求准确,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反映的情况或问题必须“真实、准确、客观、全面”。

  四是体现动态性:保持新闻调研报道的特性,注重当下、即时、动态;与公开报道一样,要重视“时度效”。

  智库型内参调研报道的采访写作重点要把好以下五个环节。

  一要做足功课,有备而去,尽可能做好预调研。对于所要调研的相关问题,要积累必要的素材,补充相关理论知识;有的调研题目需长期跟踪观察。

  二要见人见事见物,最大限度接近信息源。通过座谈、走访、暗访、现场实地考察等各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采访对象。

  三要及时调校采访思路。获取情况和分析研究同步进行,不断调整完善采访思路,尽快弄清问题发生发展的背景、原因、现状、本质、影响、结果;如实向上反映,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要在采访过程中及时形成成稿主题、思路、框架,定向搜集典型素材,尽可能使采访不走回头路。

  五要注意跟踪反馈报道效果,对于一些特殊事件和问题需要后续跟进、连续报道。比如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新华社记者锲而不舍、十余年间先后就这一案件发出过7篇内参报道,有力推动了案件平反。

  从写作和文风的角度来说,要始终把握住智库型内参调研的服务对象是高层领导,是决策者,因此,稿件写作上要注意文风朴实、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直奔主题;切忌长篇大论、空话套话,渲染夸张。但同样要讲究写作技巧,注意文笔生动、可读性强;同样注重可见可感的现场元素。

  智库调研报道在体裁上,有快讯、简讯、动态消息、调查报告、纪实、专访、现场目击等;在篇幅形式上有单篇、上下篇、系列篇等,根据内容容量而定;在载体上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在报送方式上有文本专呈、专供、刊物订阅等,形式多样。采写智库调研稿件,最能考验记者的“四力”,这要求记者站位高、格局大、视野宽。换句话说,就是报道要有大局意识和独特的视角,选题、写作都要高人一筹,反映问题要切中要害。

  参考文献:

  [1]霍小光,李斌.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侧记[N].人民日报,2016-02-21.

  [2]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125—137.

  [3]习近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9.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华社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新华社新疆分社、甘肃分社、湖北分社、江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