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首页>新闻思辨 > 正文

以新闻敏感触发热点新闻

2023-08-11 15:56:15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上   作者:陈刚 邓丽艳

摘要:  摘 要:作为媒体人看家本领之一的新闻敏感在全媒体时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发现独家新闻、增加报道深度等功效和现实意义。重视和

  摘  要:作为媒体人看家本领之一的“新闻敏感”在全媒体时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发现独家新闻、增加报道深度等功效和现实意义。重视和锤炼新闻传统基本功,能够避免陷入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内容提升的误区。

  关键词:新闻敏感;流量;媒体融合;国际传播

  当今媒体技术手段、渠道、理念等层出不穷,各种新兴词汇和术语令人目不暇接,学界研究呈现繁华景象。新闻敏感是最朴素的业界智慧,作为研究论述客体虽然不够“前沿”,但我们“喜新”的同时不能“厌旧”,丢掉新闻人的传统手艺。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蕴含新闻价值的能力,也称为“新闻鼻”“新闻眼”。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还是内容为王,新闻敏感的地位不可撼动,可以这么说,没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无法胜任新闻工作。新闻敏感在全媒体时代的独特作用将持续呈现,并且直接参与爆款新闻产品的打造,从而抢占舆论高地、传播主流声音。

  具有“新闻鼻”,标题一针见血

  2022年5月30日上线的“浙江宣传”,既坚持导向正确,也努力赢得大流量以做强主流舆论,70%以上的文章阅读量超过10万+,其中一些爆款出圈获得广泛关注。例如《“人民至上”不是“防疫至上”》一文在公众号的阅读量达到2000万次,全网阅读量超过12.5亿次。

  “做一个有态度的公众号”是“浙江宣传”的态度,遇到舆论混乱时能第一时间亮明立场观点、发出理性声音、明辨是非曲直。当“小镇做题家”引发舆论争议时,“浙江宣传”凭借新闻敏感及时表明态度,迅速推出新闻评论《嘲讽“小镇做题家”是一个危险信号》,标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旗帜鲜明地指出每个努力拼搏的普通人都不应该被鄙视和嘲笑。文章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强烈反响,如果“浙江宣传”缺乏嗅觉灵敏的“新闻鼻”,就不可能推出这一爆款产品。

  建立“参照系”,首发独家新闻

  2023年3月27日,一则关于“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已回国内”的消息在网上爆火,独家首发这则新闻的第一作者、财联社TMT主编毛明江,当天上午看到《联合早报》引用彭博社报道“马云拒接中国政府游说回国”的消息,凭借强烈的新闻敏感,他认为马云不太可能公开对媒体做这样的表态。

  毛明江在求证时,发现一个财经记者群里转发网友拍到的疑似马云现身杭州隧道的视频截图。毛明江随后经过反复求证核实,认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已回国内的信息属实,消息发布后全网转发,阿里相关概念股大幅拉升。这则报道有力回击了外媒相关不实报道,抹黑中国形象的言论不攻自破。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毛明江的经验是建立和更新“参照系”,即对报道行业内的优秀媒体、信息平台等随时保持高关注度和高检索度,掌握报道领域当天最重要的信息,判断出最具关注度的信息是哪些,最可能对读者产生影响的信息有哪些。

  及时建立和更新“参照系”,才能更好地在横向与纵向对比中激发新闻敏感,首先要求号准时代脉搏,其次要把握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再次还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进程。具体来说,一是了解几条主要条线、领域的新闻报道进程;二是积累相关资料,哪些方面、哪些问题已经做了报道,其深度、广度如何,各自的主要内容或个性特点有哪些,各自从什么角度进行了报道。在对比当中容易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动,进而激发新闻职业敏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缺乏“参照系”、偶然发现的某些新闻线索,只要随时处于捕捉挖掘新闻的兴奋状态,深刻理解和把握新闻价值,同样也能激发新闻敏感,有利于打造独家新闻和优秀新闻作品。

  楚天都市报记者胡成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他的获奖作品主题和内容多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而他却从小事中挖掘出大主题,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2002年10月,胡成乘坐长途客车到湖北十堰市郧西县采访,沿途看到山上有石头砌成的“封禁治理”等标语,同车的当地农民告诉他,这是1999年几个镇的数千农民历时数月砌成的。他当即下车采访,写成报道《一个字两个半篮球场大,一条标语长达5公里:郧西县“石头标语”劳民伤财》,并与湖北广播电台的记者合作制成广播报道《造林还是造字》,两篇稿件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分别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一等奖。[1]

  传播中国声音,争夺国际话语权

  国际传播舆论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交锋与较量日益激烈从未停歇。这些年中国对非洲一些国家进行大量投资和援助,这触碰到西方国家的利益,于是他们以所谓的“经济殖民主义”攻击中国。面对这场激烈交锋的舆论争夺战,我国记者需要保持强烈的新闻敏感,敏锐洞悉风云变幻,以客观公正报道维护中国形象。

  在国际舆论战,如果国家软实力没有跟上来,办好事也会招致苛刻的指责。蒙内铁路连接东非第一大港口蒙巴萨港和内罗毕,全长约480公里,是一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也是肯尼亚独立以来建设的首条铁路。2017年5月31日,“中国制造”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正式通车,肯尼亚民众欢欣鼓舞。纽约时报刊发《中资建造的天价铁路,肯尼亚人感叹太疯狂》,透着一股浓浓的“酸味”,该文称施工期间至少10头大象被火车撞死,也有英国媒体质疑“这不过是另一条疯狂铁路”。新华社记者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将镜头聚焦蒙内铁路的“小人物”,推出组图报道“中国师傅教我开火车——肯尼亚首批女火车司机亮相蒙内铁路”,将该东非国家洋溢的喜悦自豪通过高清组图淋漓展现出来。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CNN发布长篇特稿《雇主中国》,展示中国企业在埃塞俄比亚的经营历程。CNN这篇报道客观肯定华企雇佣当地人的努力,以及当地人生活的明显改善,甚至还借助采访嘉宾之口,对中国“新殖民主义”的论调进行驳斥。西方主流媒体对中非关系的论调出现转向,正面评价不断涌现,显示中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援非舆论战”中正逐步赢得主动。

  新冠疫情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舆论战。新华社记者眭黎曦在武汉解封第二天,遇到一支50多家外媒的上百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在与他们一起采访的几天中敏锐发现端倪,这些外媒报道不乏恶意揣测与抹黑。眭黎曦决定用外媒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世界真相是什么。外媒质疑我们的医疗水平,眭黎曦探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采访抗疫英雄张定宇;外媒质疑是否“应收尽收”,眭黎曦随同分社同事采访几十名医治好的重症老人,包括对95岁重症康复者徐明爷爷在内的系列采访报道,让那些外媒沉默了,而外国观众则被触动了。

  放大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

  山东济宁市金乡县入伍的消防战士周轲,2012年10月在武警广西来宾市消防支队执行灭火任务时,被突然坠落的平房横梁砸中英勇牺牲,年仅22岁。事发之后,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南国今报刊发报道,还原事发经过和人物事迹。消防部门和事发地点都位于广西来宾市,当地媒体尽职尽责及时报道,但仅是常规性质,没有刻意突出报道,也没有当做重大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我们上网搜索并致电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新闻热线,该报济宁记者站负责人很快回电,了解情况后立即着手核实。齐鲁晚报第一时间投入采访力量,不惜版面先后推出2个头版大图、4个重点版图文连续报道,山东其他媒体随后跟进,报纸、电视和网络全媒体覆盖,周珂烈士骨灰返乡获得最高规格礼遇,包机护送、仪仗队接机、盛大车队护送、家乡群众列队迎接,从济南到金乡沿途随处可见迎接周轲回家的横幅。

  由此可见,新闻敏感不仅仅是“输入”,向外输出的逆向新闻敏感同样重要,但在现实当中易被忽略。以周珂牺牲的报道为例,广西人主动向山东输出新闻线索,实现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新闻敏感需要把握张力,要求站位更高,具备大局和全局意识;需要细心观察,不放过蛛丝马迹;更需要凭借积累丰富的理论和实战经验,通过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时识别新闻价值并迅速分析判断。

  女孩为晕倒老人做人工呼吸,缘何唯独《西安晚报》能获大奖?中国新闻奖评选标准中有一项是社会影响,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寻找“最美”女孩》系列报道,将新闻敏感进行“二次落地”,提升新闻报道策划“附加值”,策划新闻栏目《寻找身边的感动》,让更多市民讲述身边正能量,进一步传播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获奖记者王晓英认为获奖秘笈包括对文字、题材把握的严谨,以及发现好新闻的眼光和敏感。

  由此可见,记者还是要有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如果一个记者没有新闻的敏锐捕捉能力,就无法识别捕捉好的新闻线索,无法把小新闻做成大新闻,把浅新闻做成深度新闻。

  体现思考性,增加新闻深度

  新闻实务操作当中,记者难免遇到一些蹊跷或者怪异事情,采访报道之后似乎把事说清了,但如果仔细斟酌,就会发现新闻背后依旧有可深挖的空间,只不过需要凭借新闻敏感,拓展新闻价值全链条,寻找新闻事件的第二落点,甚至整合媒体资源力量,形成“1+1>2”的合作共赢态势,从而使得新闻更有深度,更有人文关怀色彩。

  2013年9月10日,广西柳州市某超市背后的巷道,3辆私家汽车凌晨4时许燃起火光,现场种种迹象有悖常理,最终直指“人为纵火”。而就在前几天,在同一地点,也有过夜停放的汽车半夜被焚,所幸当时下着大雨,相邻车辆才没有被殃及。当天上午,一名中年男子主动投案自首。记者深夜前往现场采访发现此事蹊跷,在南国今报推出1个版图文报道之后,打算追溯还原投案男子李某的人生轨迹,但当事人是重庆市人,目前已被警方控制,如何进行更进一步的采访报道?

  柳州的一场离奇汽车大火,重庆男子居然主动向警方投案要求坐牢。为探究李某为何会不远千里跑到外地做出如此举动,记者随后互动重庆晨报,重庆晨报出动资深记者接力采访,赶到李某长期生活的老家江津探访,通过街坊邻居还原这个中年男子作案前的人生,次日便推出《“烧车人”烧车前的人生——他曾经家境殷实,最终却成了邻居眼中的怪人》。重庆晨报长达2000多字的接力报道,将烧车男子最大限度立体还原,同时确认烧车者为二级精神残疾。广西、重庆两地媒体跨省联动,接力式采访报道,使得事件幕后真相浮出水面,并触发深入的问题思考:对有精神疾患并有治安隐患的人物,社会如何进行有效社会治理?家人如何进行有效管理?

  这起突发性事件报道,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延伸体现出深度,同时牵出引人深思的维度,以及当事人何去何从的温度。如果没有探究深挖、穷追不舍的新闻敏感,虽然报道也能进行,但是效果无疑将大打折扣。

  夯实基本功,摆脱转型焦虑

  新闻敏感能迅速发现新闻事实,能准确鉴别新闻事实的“含金量”,能对某些新闻事实作出科学预见。新闻敏感的养成来自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自对形势和政策的深刻理解,来自背景资料的积累。

  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认为,有的新闻机构时刻紧追社交媒体“热点”,将碎片化内容添上5W要素包装成新闻,短期数据是好看的,但长此以往,新闻机构和“自媒体”身份边界模糊,“做新闻”和刷流量的行为混同。摆脱新闻行业的转型焦虑症,答案就是生产新闻。做真正的新闻,就是“流量密码”。[2]

  新闻敏感在媒体转型发展的喧嚣当中,似乎面临边缘化处境。我们以“新闻敏感”为主题检索最近10年的中国知网内容,2013年至2017年期间,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相关文献数量为12篇,全部期刊133篇;而2018年至2022年期间呈断崖式下降,核心期刊相关文献数量为0篇,全部期刊61篇。这组数据释放一个预警信号,学界和业界在媒体转型背景之下,注意力和精力正被转移和稀释,以新闻敏感为代表的看家本领渐被忽视,这无疑与“内容为王”理念渐行渐远。

  融媒体时代不乏内容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的争鸣,而媒体最大优势在于内容生产,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内容为王”始终不会过时,当前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提出,打造技术与内容两个核心,建立“内容+政务+服务+商务”四个体系,搭建“技术、生产、运营”三个团队,新闻媒体在坚守内容为王的同时,要完善内容与用户匹配。

  美国罗格斯大学媒体社会学家佩特雷指出,在商业主义逻辑驱动下,媒体对内容的衡量标准转变为对受众和流量的追逐,记者被驱使去改变他们写作和表达内容的方式以获更高点击量,最终导致媒体工作方式和文化恶化。[3]

  媒体融合既要坚守“内容为王”,但也不能只做新闻,附加功能是增强用户黏性的重要方式。在深耕内容、重视原创的前提下,媒体既要追求流量,也要防范片面追求“流量”带来的消极效应。

  结  语

  新闻业有句行话是“不在新闻现场,就是在去新闻现场的路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很多人觉得这样的表述已经过时,新闻记者的许多工作已从线下转至线上。难免有人提出疑问,当我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数据、观点时,新闻还需要“跑”吗?记者还需要“在路上”吗?

  新闻报道只有观点和数据,没有事实没有人,就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获得更真实可靠的信息,才能让自己和采访对象共情、和读者共情。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专业媒体还是政务媒体,无论国内报道还是国际传播,无论是小众传播还是大众传播,新闻敏感永远不会过时,而是与调查研究一样“永远在路上”,在信息爆炸资讯纷繁的当下,新闻敏感弥足珍贵,更能吸引流量彰显价值。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专项重点课题“‘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面向东盟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编号:2021ZJY161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勇.增强新闻敏感性 见微知著抓“活鱼”——谈“内容为王”理念下记者基本能力建设[J].中国地市报人,2021(05):47-49.

  [2]沈彬.做真正的新闻,就是“流量密码”[J].青年记者,2022(24):1.

  [3]维克托·皮卡德.“流量至上”时代的新闻业危机[J].青年记者,2021(21):37-38.

  (作者为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新闻系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