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受众研究
2017-04-25 16:24:30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中 作者:于风
摘要:——从网络表情包走红谈起
2017年2月初,一款“皮皮虾,我们走”的表情包蹿红网络,之后又衍生出“海参,我们走”“大闸蟹,我们走”等其他水生生物网络表情包,引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表情包的每一次走红,都离不开网民对此的创造性生产与传播,揭示了网民对网络表情包的“接受”,符合接受美学的观点。
接受美学的概念是由姚斯和伊瑟尔在1967年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以受众为核心,注重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与创造。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未经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称为文本,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经过受众的阅读与接受,才具有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而被称为“作品”。它意味着读者的感受是首位的,而作品文本的语言、结构等都是为读者而服务的。这一理论消解了作者对于作品的权威,彰显了读者的决定性作用。本文结合接受美学理论,着重探讨受众在网络表情包传播过程中的能动性作用。
受众对网络表情包的期待视野
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视野融合”,然而受众是异质性的个体,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受其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受众对一部作品的期待视野。不同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不同,对作品原有的期待视野亦不同。因此,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应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异性。
在“皮皮虾,我们走”系列表情包传播过程中,首先,“皮皮虾,我们走”流行语源于电竞游戏界的“皮皮虾”和“××我们走”的结合,基于游戏界当红主播的使用与传播,该流行语在游戏界已拥有一批稳定受众,由其衍生出的表情包满足了游戏界玩家的期待视野。其次,该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内涵不断丰富,传播范围也已经不局限于游戏界,并在社交媒体用户中传播。之后,又有媒体发表文章《4.23世纪大战皇马VS巴萨!皮皮虾我们走,找花生游买票去!》等,可见该表情包满足了不同受众的期待视野,得到广泛传播。
受众对网络表情包的审美认知
在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对于作品的接受与拒绝实质上便是一场审美活动,受众的审美认知是美学实践的中介。就审美而言,以往强调的是受众对于静物的观赏与品评,如今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审美重心也转变为受众从审美对象中获得的消遣与满足。受众对网络表情包的审美认知包括审美心理的愉悦、自我形象的建构、情感需要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表情包以各具特色的图片配以具有特定语境的文字,如“群主发自拍了,快撤!皮皮虾用冲浪”“大大更文了,皮皮虾用飞天”等,这些文字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加之生动形象的配图,从视觉上传达出戏谑性与趣味性,满足了受众审美心理的愉悦。
第二,拟剧理论的提出者戈夫曼曾将社会中的人比做舞台上的演员,人们在进行行为表达的同时也是对自我形象的建构。网络虚拟环境犹如一个表演的舞台,人们在这其中进行传播的言语表情都是在表演,表情包也是网民表演的道具之一。如“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等表现了一个人的颓废、消极,建构了一个负面的自我形象。
第三,按照心理学理论,情感是人对自己周围世界所结成的关系的评价和倾向,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所处环境的外物产生一定的情感需要。以“蓝瘦香菇”系列表情包为例,“丢我一个人在这里,蓝瘦香菇”夸张化的图片表达迎合网民进行情感抒发的需要,表达了网民内心的悲伤。
受众间的符号互动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之后,将依据自己的认识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而作者在得到读者的创造性反馈之后,又依此对作品进行新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交流,二者之间的中介则是作品,这一过程符合人际传播的特点。
在网络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样借助于中介进行符号互动。而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发展繁荣。网络表情包作为受众间互动的有效中介物,承载了受众相互间交流的意义。例如,“皮皮虾,我们走”与“皮皮虾,今天不想走了”形成一组受众间的互动对话。
结 语
网络表情包已经成为当下网络社会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现象。在网络表情包的传播过程中,受众作为创造、使用与传播的主体,不仅决定了网络表情包的价值走向,更决定了网络表情包的视觉化形式,因而受众的作用应该引起重视。随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发展及多媒体制作技术的进步,未来网络表情包的发展还将有无限的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4月中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