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驱动下“今日头条”的嬗变
2017-06-23 11:14:55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作者:王晓霞
摘要: 自2014年6月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涉嫌侵权案立案调查以来,聚合型新闻客户端所引发的版权争论频频出现。然而,与争议相伴随的则是今日
自2014年6月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涉嫌侵权案立案调查以来,聚合型新闻客户端所引发的版权争论频频出现。然而,与争议相伴随的则是“今日头条”用户数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累计用户数已超过7亿,日活跃用户达到7800万。从“今日头条”近期变革来看,主要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充分发挥媒体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和用户数据优势,全面布局内容产业,同时将个性化推荐算法积累的分发渠道优势延续到更多细分领域,建立超越传统价值链的内容生态平台。二是不断加强版权合作和运营,优化审核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传播权威信息和精准辟谣,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从新闻客户端到内容生态平台
(一)媒体实验室辅助内容生产
1.为创作者提供数据分析工具,重构内容生产模式。2016年10月,“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向部分媒体开放,截至2016年底,媒体实验室的注册用户已达2200个,其中传统媒体多达441家。媒体实验室提供“实时爆点”“热词分析”“历史精选”及 “事件监控”等实时和历史数据服务,在分发环节积累的用户阅读行为数据成为创作者生产新内容的重要参考,实现“内容创作-精准分发-数据反馈-新内容创作”的循环。
2.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写作,提升新闻生产效率。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合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撰写了超过400篇赛事资讯,每篇稿件的写作时长平均不到两秒,并且机器人自动写作的稿件获得超过百万的点击量,部分稿件的阅读量甚至高于专业记者撰写的稿件。
3.大数据反哺传统媒体,拓展媒体双向融合新思维。东方卫视与“今日头条”共同打造的午间新闻资讯节目《东方大头条》,其中“热度榜单”里的新闻均来自于“今日头条”热点新闻,同时《东方大头条》栏目又开通头条号进一步加强内容传播。北京卫视《晚间新闻报道》的每周盘点同样采用了媒体实验室提供的大数据服务。媒体实验室用大数据反哺传统媒体,真正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深度合作和双向融合。
(二)精细化运营拓展垂直领域
1.扶持短视频业务,与专业视频网站并驾齐驱。2016年9月“今日头条”宣布投资10亿元用于补贴短视频创作,无法在专业视频网站的编辑推荐机制中获得赏识的短视频创作者在大数据算法推荐机制中获得成功挖掘和广泛传播。2016年“今日头条”短视频的日均播放量相较于2015年增长605%,用户日均观看时长超过30分钟,有与专业视频网站并驾齐驱之势。“今日头条”已成长为短视频分发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
2.切入音乐垂直细分领域,探索打通音乐产业链。音乐行业日益分众化发展的背景下,2016年,“今日头条”推出线上音乐选秀活动“中国新唱将”,并且在全国20多座城市设立合作录音棚,打通线下生产与线上分发产业链。2017年初,第一批认证的8组独立音乐人正式入驻“今日头条”,并将头条号作为MV、巡演花絮及个人资讯的首发平台,“今日头条”则为音乐人提供流量扶持和广告收入分成。
3.涉足知识问答社区,由UGC向PGC升级。2016年初“今日头条”启动“头条问答”频道内测,同年4月向头条号作者开放,7月问答频道正式上线,快速吸引了数百名专业回答者入驻,涵盖科技、财经、军事、历史等数十个垂直领域。“头条问答”频道的开通是对“不干预用户兴趣”向“专业化引导”转变的新突破,也是从UGC向PGC的转化和升级。
从“新闻搬运工”到肩负社会责任
(一)加强版权合作与运营
1.完善与传统媒体的合作,间接引入“把关人”。传统媒体通过签订协议并开设头条号入驻“今日头条”,对版权事宜做出清晰约定,这一合作模式已经获得大多数传统媒体的认可。截至2016年底,“今日头条”与超过3700家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地市级媒体及各行业媒体建立版权合作关系。传统媒体对传播内容有选择、有取舍、有加工,可以保证内容的可信度和普适性。“今日头条”与传统媒体从对立到合作关系的转变,意味着“把关人”角色的间接回归。
2.战略投资版权运营业务,推动版权内容保护。2016年8月1日,“今日头条”宣布战略投资国内知名图片库“东方IC”。“东方IC”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图片库,拥有超过300家国内外图片社资源,是多家世界著名通讯社和摄影图片资源的中国区独家代理商。此项投资是“今日头条”第一次发起收购,聚合型新闻客户端或将进入全面的版权竞争时代。基于大数据技术,“东方IC”的平台服务能力将显著提升,有效推动图片内容的版权保护进程。
(二)权威信息发布与精准辟谣
1.建立官方发声矩阵,传递权威政务信息。2016年12月,兰州市1100多家单位开通政务头条号,政务机构整体入驻“今日头条”,建立“兰州发布”矩阵群。截至2017年1月1日,全国超过3.5万家各级党政机关开通政务头条号,覆盖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中央部委机构、各级地方政府,乃至乡镇、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2016年政务头条号累计发布240万篇图文和视频,阅读量达82亿,推荐人次超过900亿,传播了权威政务信息。
2.实施双层审核机制,大数据精准辟谣。在信息超载的大数据时代,各种网络资讯鱼龙混杂,作为“信息搬运工”的大数据推荐算法,本身并不能对内容的价值做出判断。“今日头条”采用机器过滤加人工复审的双层审核机制,借助大数据收集各类用户反馈,识别虚假信息的准确率达到60%,人工复审可进一步提升到90%。对于已经造成较大范围影响的虚假信息,“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技术向已经阅读相关虚假信息的用户,定向推送辟谣信息,实现精准辟谣。
结 语
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从内容生产到分发的每一个环节,“今日头条”借助技术优势全面布局内容生产领域,而传统新闻客户端也开始采用个性化的智能推荐算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的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新闻客户端不能仅强调用户兴趣至上,还应不断完善审核机制,强化舆论引导功能,用权威发声对冲负面舆情,坚持引领主流价值观,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①崔保国:《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6)》[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5月版
②陈昌凤:《数据分析工具:驱动记者与用户的新型互动融合——数据助益媒体融合时代信息生产模式的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1期
③马常艳:《今日头条尝试使用机器算法消除虚假信息传播》,中国经济网,www.ce.cn,2016年12月27日
④孙玉:《“今日头条”内容整合的特点与不足》[J],《青年记者》,2016年9月下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来源: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