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首页>经历 > 正文

青山在,人未老

2016-08-09 15:43:37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上   作者:王福录

摘要:——记大众日报惠民记者站首任站长徐晓民

  大众日报惠民(滨州)记者站1953年成立,至今已经60多年了。徐晓民,大众日报惠民记者站第一任站长,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新闻界前辈。我在1986年8月调到惠民记者站工作不久,就听说过一些关于他、关于他和大众日报的故事,也曾经多次萌发过去拜访的想法,可转瞬多年竟然未能谋面聆听教诲。

  2014年五一期间,高中同学聚会,杨树生同学转送给我徐晓民的两本书。浏览全书,感慨万千,竟然夜不成寐。2014年5月5日下午,我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徐晓民居住的滨州市科技局宿舍,看到老人柱着拐杖,早已站在门口迎候。尽管时光已经染白了老人的鬓发,但没有消磨他的精神和意志。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侃侃而谈。2016年6月26日,我再次看望了他,他依然身体健康,十分健谈。

  同为大众报人,如同亲人相见。听着他娓娓道来的话语,我随着他的思路,穿越时空,仿佛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小学生能写大文章

  “实际上我只上过五年半学,其中有3个半年因战乱停课……”徐晓民的“话匣子”就从这里打开。

  徐晓民原名徐顺臣,原籍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徐家村,1923年10月18日出生,正值重阳节。由于家境贫寒,1932年9岁时才上学。他好学上进,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上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给他的作文的批语是“思想超群”。爷爷听到后说:“咱家祖辈没有上过学,你要好好学,将来才能干大事业,别骄傲啊。”1937年8月,黄河麻湾堤坝决口了,庄稼全部被淹绝产,灾民纷纷外出逃荒,学校也就办不成了。

  1940年9月,八路军解放了他的家乡,他担任了乡青年抗日救国会会长,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45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至1945年10月,他陆续担任了本村抗日小学教员,刘集抗日中心小学校长,蒲台县委组织部干事。在史口镇的一个树林里,他聆听了中共“七大”精神的传达报告,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

  在此后的工作中,他的岗位变动频繁;但是,他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从不挑肥拣瘦。1945年11月至1947年3月,他担任渤海四地委工作队班长、分队长;1947年到1950年1月,任渤海四地委、垦利地委宣传部干事、首任秘书;1950年2月至1951年8月,任垦利地委、惠民地委秘书;1951年9月至1953年8月,担任惠民县二区区委书记、县农委主任……他参加了减租减息、反奸诉苦运动,参加了地委第一次土地改革试点工作,与封建地主及其代言人斗智斗勇。其间,他经历过九死一生:1946年11月的一天,他带领土改工作队到利津县程口、马店、刁石李3个乡开展工作,驻扎在程口乡宋家滩村。该村恶霸地主不甘心失败,造谣惑众、煽风点火,非法组织自卫团。一天晚上,他们组织人埋伏在徐晓民经过的路上,企图加害于他。贫农程学书听到信息,赶紧告知徐晓民躲避。一天后,上级来人逮捕了企图暴动的地主分子宋祥云等3人,严惩了罪犯。后来,程学书被吸收为党员,参加了革命工作,担任过区委副书记。徐晓民说:“要不是他通风报信,我也许活不到现在了。”

  艰苦的战争环境磨炼意志,火热的斗争生活增长才干。徐晓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却酷爱读书,善于学习,不断磨砺笔锋。1948年冬,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渤海区积极开展动员参军运动。徐晓民夜以继日地编写动员参军讲话材料,编印《参军快讯》。当时,渤海区党委办了一份报纸《渤海日报》,他成了积极供稿的优秀通讯员。1946年4月27日,该报第一次刊登了他写的消息《无棣县高家村翻身群众打破均产思想积极生产》;1946年12月19日,刊登了他写的消息《滨县李杨乡积极分子举行保田宣誓》;1948年12月26日,刊登了他写的阳信县河流区的通讯《娘!安心等着我吧!》。1951年6月9日,大众日报第一次刊登了他写的消息《惠民专区棉苗齐全旺盛》。此后,他的稿件经常在大众日报见报,成了高产“作家”。由是,他走进了新闻工作者队伍中。

  当站长,还是当县长

  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十字路口。1953年4月,徐晓民面临着抉择。

  1953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通知惠民地委,要求建立大众日报惠民记者站,并负责遴选站长人选。当时,惠民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段锦州根据现有工作人员的文字功底、政治水平,把徐晓民确定为站长人选。惠民县委书记邵力加、副书记李占元得知,不同意当时担任县农委主任的徐晓民调动,要求将他留在惠民县并推荐他担任惠民县县长。徐晓民自己也不同意当站长,说:“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干新闻不行!”9月1日,惠民地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江波说:“你是不是有地位观念,愿意当县长,不愿意当站长?县长、站长都是革命工作,组织决定就要服从。”就这样,大众日报惠民记者站建立起来了,徐晓民成为第一任站长,并配备了3名记者。

  开弓没有回头箭,干上了记者就要坚决干好,这是徐晓民的性格特点。9月底,他随同惠民地委副书记赵国栋到滨县二区彭李乡调研,了解到该乡党总支带领群众晚期修棉效果好,便写了调查报告交给地委,同时写成新闻稿件寄到大众日报编辑部。10月8日,大众日报一版头条发表,并加了“编者按”。10月份,他到利津县二区徐林乡调查了解开展生产自救的经验,写成通讯《徐林乡生产自救工作是怎样开展起来的?》,刊登在大众日报10月21日第二版。此后,大众日报陆续刊登了徐晓民许多有影响的新闻稿件。例如,调查报告《是谁犯了错误?》《滨县各基层供销社到村收购棉花》《惠民专区棉花收购量日益增多》《张大娘的心事去掉了》《亲如家人》《比劲头》《为何姗姗来迟?》等等;其中,《李局长办丧事》还被人民日报转载(1956年8月31日)

  得理不让人,是当时一些人对徐晓民的评价。由于他性格直率,说话直来直去,有时候难免得罪人。大众日报原副总编辑方正十分了解他,也十分喜欢他,多次提醒他:“得理也要让人。”1956年8月,大众日报社召开记者站站长会议,他据理力争,提出记者站党的组织关系问题。随后,编委会进行专门研究,决定撤销地方记者站,记者分配到各个业务部工作。从此,徐晓民到了报社,负责了大半年的财贸报道。

  1957年4月,全国新闻媒体兴起改革浪潮,大众日报社当然也不甘落后。当时,大众日报总编辑刘建作动员报告,明确提出新思路、新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徐晓民感觉自己虽然参加革命工作早,但文化水平低,从事新闻工作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向组织部门提出转业调动的申请,组织部门同意安排他到平度县任县委副书记。惠民地委书记李峰得知这一消息,当即向省委组织部说明情况,调徐晓民回惠民地委组建地委政策研究室,并担任主任。从此,他离开了新闻工作者队伍,走上了新的岗位。

  “我永远是一个共产党员!”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对于热情似火、对党忠诚的徐晓民来说,说啥也想不到他戴了20多年的“右派”帽子。

  1958年6月8日夜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惠民地委党群口负责人在地委机关党员大会上宣布《关于右派分子徐晓民的处分决定》,所列举的反动言行有:宣扬推广右派分子费孝通污蔑合作化的文章;污蔑革命干部,崇拜右派分子王希坚、任迁乔;攻击肃反,否定肃反成绩,等等。随后,决定给予撤职、降级处分,行政工资标准由15级降为21级。1959年,徐晓民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可是,没有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和职务,仍然按照“摘帽右派”对待,还要他帮助其他右派分子改造。1979年1月,惠民地委根据中央指示为右派平反时,竟然找不到有关他的材料,只能按照改正错划右派处理,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和职务。

  20年,7200多个日日夜夜。他在逆境中,经历的磨难和委屈难以言表。但是,他的信仰不变,干劲不减,时时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说:“我永远是一个共产党员!”1958年9月1日,他被下放到滨县单寺公社东张集村劳动锻炼,吃住就在群众家里。1960年1月,他被安排到惠民地区农科所工作。8月,他又被派驻到滨县北镇公社王兰生产队,与群众共渡灾荒,一住就是8个月。1963年12月,他参加“四清”试点工作,担任了副组长。1970年1月,在全国棉花工作会议上,滨县杨柳雪大队因获得粮棉双高产,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从这年3月10日至12月25日,他一直驻在这个大队,总结出了杨柳雪大队的真经验。1975年10月,他参加农业学大寨工作组,到博兴县龙居公社驻村。1977年3月,他被调到惠民地区支脉河工程指挥部,负责编辑《支脉河战报》……20年中,他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但从不敷衍塞责,都是竭尽全力把工作干好。

  1979年2月,惠民地委决定任命徐晓民为惠民地区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不久,又任命他兼任地区科协主任、党组书记。其间,他负责管理主持盐碱地科学改良研究工作,连续3年组织了盐碱地开发实验,在3个县各植棉1万亩,都取得了大面积增产的成果。1981年起,惠民地区科委在全区12个县31个公社安排了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业综合开发试验,面积30多万亩,都取得了可喜的试验成果,大众日报曾经予以报道……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的名言,徐晓民极为推崇。1984年3月,他担任惠民地区科委顾问,地委多次让他参加地委工作组,做机构改革工作,解决疑难问题,他公道正派,不拘一格选人才。1986年9月到1987年4月,他担任地区村级整党巡视组组长,被地委评为“优秀巡视员”。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徐晓民老人已经94岁了,但他仍然每天看电视和报纸,关注国内外大事;他尽管已经眼花,却依然笔耕不辍,每天都在写文章。他告诉我:“最近又要出一本书,印出来送你一本。”

  果戈里说过:“青春终究是美丽的,因为他有未来。”从徐晓民老人身上,我看到了他旺盛的青春活力。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审读委员会总监,高级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6年8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