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经历 > 正文

忘掉“流量”天地宽

2019-12-31 16:51:1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澎湃新闻集体制作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获“融合创新”类一等奖,新京报评论公号品牌栏目《新京报快评》获媒体融合奖项新媒体品牌栏目二等奖。

  一年前上线的作品,在一年后获得了高度肯定:澎湃新闻集体制作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荣获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一等奖。

  《海拔四千米之上》包括3篇深度报道、4场大型直播、4条微纪录片和1个重磅实景H5。H5内部又包括了4段精美的引子视频、9个定点或漫游VR视频、9个弹窗视频。该产品VR视频和精美视频交叉嵌合,可进行互动式体验,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原真野性之美。

  在这个流行“短平快”阅读、社交化浅互动的时代,中国新闻奖评委们对《海拔四千米之上》的认可,让追求做极致内容的人心潮澎湃。

  澎湃新闻作为一家率先集体转型的新媒体,从内容的生产、分发到平台、品牌的打造,都受到形形色色的自媒体和强大的资讯公司分发平台的“夹击”,网络时代的“流量KPI”也时时驱逼着以网络为介质的新媒体。

  犹是如此,作为一家追求影响力至上的机构媒体,澎湃新闻仍然允许员工适时跳脱出日常生产的流水线,耗时耗财地打造这样一款融合、精致、重型的产品。

  《海拔四千米之上》专题尤其是H5产品的采拍、解说、设计和开发工作,全部由澎湃新闻自己的员工完成。有赖于澎湃新闻丰富的人才和技术储备,我们方能在制作新媒体产品时抵达应该抵达的地方。

  缘起:可可西里报道的“实战操练”

  澎湃新闻设有“绿政公署”栏目,长期致力于绿色环境领域的报道,一直关注各类保护地、自然保护区及国家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重大战略举措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澎湃新闻发起此次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缘起可追溯到2017年的可可西里专题报道。

  2017年7月,在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经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同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评估报告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

  澎湃新闻随即组建团队,赶赴可可西里采访,并于次月推出了《守护——走进可可西里特别报道》的专题(以下简称“《守护》专题”),包括1个H5产品、6篇文字报道、多个视频、多场直播,还有巡山队员投稿的“自拍可可西里”图集。

  在这次专题采访的最后阶段,记者刘霁去了可可西里所属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时任该局局长的李晓南进行了一次专访,后来写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吸取国外教训,不搞大旅游》的稿件。

  这篇稿件已经透露了后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伤》的一些端倪。

  可可西里的专题报道,既是一次搭桥之旅(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了直接联系,随后管理局负责人还多次到访澎湃),也是一次前期练兵。

  从项目人员来看,派往可可西里的四人报道团队中,有三人又参加了一年后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

  从内容来看,可可西里《守护》专题已经尝试了后来三江源国家公园报道的一些套路,只是此时还略显稚嫩。如,生产《守护》专题时制作的“用生命守护生命”H5产品,内容上只是表达了对巡山队员们的致敬,技术上也只是通过模板进行的制作,页面相对简单。

  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明确近期目标是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方式成为主体,基本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试点区域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福建省的面积),以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典型代表区域为主构架。

  该试点是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十个试点中走得最快、探索最深入的一个,有望为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闯出一条路来。为见证和记录国家公园体制在三江源的探索落地过程,澎湃新闻开始筹备报道专题。

  采拍:“职业生涯最艰苦的采访,没有之一”

  专题从2018年2月份就开始酝酿、筹划,澎湃新闻整合组成了30多人的前后方报道团队。

  从2018年7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下旬,澎湃新闻记者分别在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大峡谷,长江源园区的玉珠峰,长江源园区的治多县索加乡、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及黄河源园区的玛多县、玛沁县、达日县、甘德县等地进行了采访、拍摄工作。

  参与一线采访的记者要么是从海拔2米多的上海,要么是从海拔40多米的北京,被派遣到海拔4000米之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还携带着无人机、照相机、360相机、三脚架等各种设备,在青藏高原上历时3个多月、累计跋涉约万里。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域广大,交通不便,且高原上气候、地形恶劣,一线采访人员先后碰到了高原反应、紫外线灼伤、耳朵失聪等各种困难。

  参与这次采访的记者唐筱岚说,最开始想到可以去高原“浪”了真的很兴奋,但是到了才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她去了两次,进了两次医院,2019年7月第一次进医院是因为高反比较严重,加上每天工作时间长,需要进入医院的吸氧室。8月第二次去的时候适应了,没有高原反应了,还能熟练地在高原爬山,甚至在医院测血氧饱和量还击败了其他所有同事。为啥去测血氧饱和量呢?因为这次耳朵被晒出了泡。

  澎湃新闻的直播记者在昆仑山中段最东端的最高峰玉珠峰北坡直播时,因高原山间风力强劲,气温偏低,在寒风中口播的女主播一直受冻。接受采访的当地藏族阿姨都用围巾包裹着脸部,还一直让直播记者把脸围起来,“快把脸挡上呀,都吹坏了”,我们的直播记者说“我们在直播,不能挡”。

  在去采访扎苏煤矿和达哈煤矿“矿疤”修复情况时,正逢降雨频繁的季节,9月份,通天河的支流冬布里曲涨水,冲垮了必经之路上的桥梁。为了完成拍摄,记者先开车抵达河边,推了一辆摩托车过河,然后骑上摩托车抵达目的地完成了拍摄。其间,记者还在地上发现了大型动物的脚印,一度十分紧张。

  为了采访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兽冲突”的相关内容,记者决定去最典型的一个地方——玉树州治多县索加乡。从县城开车到乡里大概需要4-6个小时,记者早上就出发了,但中午后就和后方失去了联系。后方编辑部十分紧张,每隔半小时就拨打一次电话,一直无法接通,后来还动用了多方力量寻找,但一整夜都没有联系上。

  当时后方非常紧张,各种最坏的担心出现:那地方在可可西里隔壁,马上就想到了电影里的流沙;另外,记者本身就是去采访熊袭击人类的,会不会半路就遇到熊袭击;记者会不会车抛锚在半路,没吃的没喝的,困坐原地等待救援了……一想到这些,后方就又赶紧加大打电话的频率。

  直到次日早上,前方记者回电了,说离开县城后不久就没了信号,中途发现一户牧民家被熊袭击过好几次,人还险些丧命,是采访主题的绝佳典型,因此当晚就在这户牧民家旁边住下了,终于找到了一处有信号的地方,于是赶紧给后方回了电话。

  视频记者张新燕说,在高原地区,一切在平原地带顺理成章的事情都变得很复杂:只有在镇里手机才有信号,想采访村里的人,经常找不到他们;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地广人稀,去一个采访对象家里,开车单程要6小时。有时候需要步行很久,记者们互相打劲:“你们看到前面那块石头了吗?到那个地方,我们休息5分钟!”

  一位老记者直言,这是“职业生涯中最艰苦的采访,没有之一”。有记者说,在现场采访时,还在手机里设置了“脱离苦海倒计时”。

  这样在最一线跑出来的新闻素材,为制作极致的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谋划:三个江源三个主题,展现国家公园的多样美

  对策划团队来说,一大困难是,名声在外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此前已经有那么多信息和报道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做出怎样的内容来,才能出新意,让读者抱持好奇并愿意深入阅读和体验。

  为此,策划团队“头脑风暴”了多次,研究了很多国外的作品,最终确定下报道的主题、方向和形式。

  如考虑到国家公园是大美之处,且能够有机会抵达现场的人是少数,因此,策划团队决定做一个体验感比较强的产品。而这显然是VR视频的长处,最终的产品结构就是精美的引子视频+多层嵌合的VR视频。

  应三江源的意思,H5产品分为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三章结构,且从采访时,策划团队就对每个源的主题进行了分类谋划。

  黄河源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两个天然湖泊,与星星海等湖泊群构成黄河源“千湖”景观。

  H5产品中黄河源一章的漫游VR,就展示了黄河源区最大湖泊鄂陵湖令人心醉的青碧美,以及星星海众多湖泊、海子的千姿百态。在漫游VR里,插入了被视为“圣湖”的湖水旁边的经幡、黄河源区的各类水体等。

  澜沧江源以江源高原峡谷为主,尤其是昂赛大峡谷,山与谷之间的海拔落差很大,动植物资源丰富,最知名的就是“雪山之王”——雪豹,昂赛大峡谷是雪豹的主要出没地、栖息地。

  H5产品中的澜沧江源一章中的漫游VR,就以当地牧民登山查看保护雪豹的行动为主题。VR镜头一路跟着牧民才仁尼玛,记录他上山查看拍摄雪豹的红外相机是否有电、是否被动过,以及是否拍到雪豹的相关影像。抵达山顶后,才仁尼玛兴奋地发现,红外相机真的拍到雪豹了:“(雪豹)在这里抓了抓地,从这里走过。”漫游VR里,还插入了几个弹窗视频,分别是“雪豹护食”“牧民救护雪豹”“涉水上岸的大秃鹫”等,给受众以纵深延展的现场感体验。

  长江源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势高峻、气候寒冷,有627条冰川,冰川面积1168平方公里。昆仑山中段最东端的最高峰、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有现代冰川209条,冰川面积184平方公里。

  H5产品中长江源一章的漫游VR,就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蒲健辰登上玉珠峰的一条冰川并采样为主题,通过他的登川、解说和采样,向受众介绍三江源冰川消融退缩的情况及影响。在漫游VR里,插入了关于冰川如何消融成水、冰川消融带来的“泥石流”等内容的弹窗视频。

  三个江源呈现了不同的主题,内容互为补充,最后让受众由点及面地感受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原真野性的多样美。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源、澜沧江源、长江源三个章节的解说选择也不同,黄河源由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一线采访的记者温潇潇进行讲述,这样使得这个H5产品看起来、听起来都极富层次感。

  产品之外,微纪录片也分别设计了四个主题:关注国家公园内人兽冲突之烈及解决方案的《豹奔熊袭》,讲述人类救助受伤雪豹博爱之情的《救护雪豹》,聚焦被采矿破坏的草原如何修复的《矿“疤”初愈》,记录牧民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在城市和牧区之间游移的《牧民新生》。

  制作:全部由自己员工完成,连配音都是记者上

  2018年10月初,各种采访、拍摄素材初步收集后,澎湃新闻又组织了十几人次进行后期制作。

  H5产品移动端封面采用了随机打开可变技术,内部结构则根据三个江源分为三章,如澜沧江源,先是精美的引子视频,后面是循环进入的三层VR漫游视频,其中还插有弹窗小视频,延展读者体验。

  这个H5产品,项目代码开发全是由澎湃新闻的产品工程师季国亮制作。他说,产品里视频短片和VR视频之间要彼此切换,引子视频切入到VR视频,VR视频里再插入弹窗视频。两者结合在一起同时使用,就会产生非常多的衔接问题。策划团队成员表示:“有些小问题看着很简单,但一解决就是一整天,伤了不少脑细胞。”

  此外,产品需要适配PC端和移动客户端两类平台,PC端的版本需要适配不同的浏览器,客户端的版本则需要适配各种不同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尺寸的手机。

  本次产品内容形式上和技术呈现上都有很大的创新突破,在开发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自然会有各种Bug需要调整修复。即使上线后,工程师还不时地再优化,以让受众获得最佳的体验。比如本次项目由于使用了新的语言开发,编译出来后代码文件有点大,于是后期又使用工具对代码进行了优化。

  40人团队付出“极致汗水”后,最终完成了这一专题。一个遗憾是,视觉画面原本是高清的,但囿于移动端网络速度条件的限制,为了方便移动用户能够快速加载,不得不对视频素材进行了压缩。希望5G时代到来后,设计者和用户都不需要再为此而受困扰。

  回看这一专题的生产流程,周期长,从7月中旬开始至10月中下旬,跨度3个半月;参与人员多,向一线派出视频记者、360拍摄人员、直播出镜记者、直播摄像记者、文字记者、后勤保障人员共25人次,后方还有15人参与剪辑、设计、制作、调色和程序开发。

  整个生产过程中,前方与前方之间,前方与后方之间,后方与后方之间,记者与官方人士、专家、志愿者等之间,进行了无数次的沟通联系、开会协商等,进行拍摄、重新拍摄、修正拍摄、补充拍摄、海选资料、反复剪辑、设计包装、画面调色、解说配音、瑕疵清理、播出控制,还要写代码、开发模块、调试优化、进行平台分发……

  值得说明的是,这一系列流程,全部由澎湃新闻自己的员工完成。

  产品里有些引子视频需要配音。起初,团队打算外请专业的配音人员,后来考虑到字正腔圆、一本正经的播音腔反而可能拉大与受众的距离,这对于一款非常强调用户沉浸体验的产品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因此最后决定由澎湃新闻自己的记者来解说,而且选择亲自去三江源国家公园一线采访的两位记者,即产品中开始体验后的男性解说声音,还有黄河源一章里的女性解说声音。最终证明效果很好。

  值得庆幸的是,澎湃新闻储备了一批专业人才,包括漫画设计师、画面调色师、动画设计师、前端工程高级工程师、UI设计师等。因为这些人才和技术的储备,我们在操作此类大型新媒体项目时,才能够抵达应该抵达的地方。

  动态的新闻、即时的信息、流量的喧嚣,会因为其易碎性而迅速湮灭,而那些凝聚了大量智慧和心血的新媒体产品,相信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而长存。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