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储安平:以言论政,无所偏倚

2015-07-14 12:42:31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以言论政,不易;无所偏倚,尤难。

  文/高明勇

  5月19日,储安平的衣冠冢,落户江苏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这里是储安平的故乡。

  储安平,在1949年以前,作为著名的评论家,曾创办《观察》杂志,担任社长和主编。1949年以后,曾出任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对于储安平,《储安平传》作者韩戍曾高度评价:“独立创办《观察》周刊,集合百余位一流学者论政,将杂志打造为国共内战时期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开创了新闻史上着名的‘储安平时代’。”

  储安平的评论,主要是1949年以前发表在《客观》、《观察》杂志的政论,尤其是后者。学者张新颖认为这些文字“最能体现储安平的信仰、思想、性格和工作作风”。学者谢泳在《储安平与〈观察〉》中曾如是评价储安平的评论:“作为时评,一般来讲,当历史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事件不再抱有兴趣的时候,这些时评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历史价值了。只有对历史发生兴趣的人才会重新翻检。但储安平的《观察》时评好像是为今天而写的。”

  这些应该是对储安平评论的最高评价,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打量那些文字,不禁抚卷长叹。万马齐喑的时代,文人报国的路径并不算多,傅斯年曾说:“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在“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的时期,储安平选择的是创办《观察》,以言论政。

  他在《观察》创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明确提出了“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基本立场,亮明了“公平的、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态度。字里行间,可以读到储安平的真诚,乃至政治上的理想化。他认为这些追求都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

  以言论政,不易;无所偏倚,尤难。而像储安平这样旗帜鲜明摆明“无所偏倚”的,更为可贵。他写道:“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意见在性质上无论是消极的批评或积极的建议,其动机则无不出于至诚。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我们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善良的广大人民说话以外,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我们对于政府、执政党、反对党,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储安平在代表作《失败的统治》中指出:“作者以为国民党执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他所采用以维护其政权的方法;只此一着,毁坏全局。”而这“一着”,就是“只知以加强‘政治的控制’来维护其既得的政权。”他给出的建议是:“20年的历史说明单靠消极的政治控制维护不了既得的政权;这条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一个执政的政党,必须以政绩来维护其既得的政权。能如此,国家有利,党亦有利;否则,国家也许有前途,而党决无前途。 ”

  包括《中国的时局》、《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大局浮动,学潮如火》、《一场烂污》、《评浦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在内的诸多名篇,读来沉重,也得以看到储安平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出于对政治的调查研究和专注钻研。

  在专著《英国采风录》中,储安平对英国的王、后、国会、上院、下院、内阁、首相、大宪章、自由主义、种族等问题逐一剖析。名为“采风”,他关注的是,“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储安平的这本书完全算得上是《论英国的民主》。

  与其他评论名家相比,储安平或许更为纯粹一些。在抗战时期与其一起办报的冯英子评价说,他的理想就是以言论政,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我们平时的职业,就是议论政事”。

  储安平曾说,“我们的目的乃在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因为我们认为替国家培养这种‘种子’,就是替国家培养元气。”

  这回到了评论本身,评论有什么用?说到底,评论首先是要启蒙,观念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储安平才会在自己这个“公民读本”中,播撒自由思想的种子。

  (作者为凤凰网资讯中心副总监、评论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15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