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放论敢言,系念苍生
2018-04-21 20:55:4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于右任丰富的办报经历中,重视言论一直是一大特点。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右任,号骚心,晚年号太平老人,陕西三原人。早年曾参加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被推选为首任交通部次长,后长期担任民国政府的监察院长。作为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留下数个传奇的身份: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作为诗人,于右任1962年病危时写的《国殇》(也称《望大陆》《望故乡》),也被称作其遗嘱:“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寥寥数语,扣人心弦。有论者评价说:“于诗绝句似苏东坡,七律似陆游,亦颇得魏晋古风之胎息;词曲黄钟大吕,睥睨同代之人。其诗、词、曲,皆雄伟、豪放、朴实、悲壮,有忧国忧民之志,少儿女情长之态。其咏史、咏事、咏人或咏景诗,不落古人窠臼,饶有新意。”(许有成语)
作为书法家,于右任独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毛泽东曾托人广泛收集他的作品。
作为教育家,于右任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复旦”这个校名,就是于右任从《尚书·卿云歌》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里撷取出来的。
在言论史上,于右任同样传奇。1905年,在日本横滨出版的《新民丛报》第十八号,刊发了江苏学者钱基博署名文章《中国地理大势论》,文章提出“北方落后”论,并提出“长江流域民族处置黄河流域民族”的办法。27岁的于右任读到后,随即撰文《驳正钱文寄新民丛报社书》,逐条批驳,并投书《新民丛报》主编梁启超。梁读后,“于君所言,字字敬佩”,稍加删节,刊发在第二十一号《新民丛报》。由是,于右任声名鹊起。当然,最为夺目的,是伴随其言论经历的办报经历。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赶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其间拜见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神州日报》于次年创刊。内容上,“特重社论一栏,所下时政批评,针针见血,足以廉顽立儒”。1907年4月3日、4日,于右任连载社论《论本报所处之地位并祝其前途》,直斥“预备立宪”的虚伪。
他的办报经历中,“竖三民报”更是一波三折。因故离开《神州日报》后,于右任于1909年创办《民呼日报》,担任社长。因放论敢言,对抗专制主义,批判无所忌惮,于右任先后被审讯14次,在巡捕房被羁押一个多月,出版92天的报纸被迫停刊。
当年的10月3日,《民呼日报》停刊不足两个月,《民吁日报》问世。政治立场如出一辙。因揭露日本政府企图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日本人串通清政府和租界当局,仅出版48天的《民吁日报》被要求“永远停止出版”。
一年后,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该报因得到了孙中山的支持而阵容强大,《民立报》后来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1910年1月11日,在《民立报》发刊词中,他提出“有独立之民族,始有独立之国家;有独立之国家,始能发生独立之言论。再推而言之,有独立之言论,始产生独立之民权;有独立之民权,始能卫其独立之国家。言论也,民权也,国家也,相依为命,此伤则彼亏,彼倾则此不能独立者也。呜呼,岂不重欤?”并阐明宗旨:“所自期者,力求为正确之言论机关而已,力虽不逮,不敢不勉。”这一时期,于右任也撰写了大量的时评社论。
学生时代的毛泽东是《民立报》的读者,“我在长沙第一次看到的报纸《民立报》,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日报,这报是于右任先生主编的”。
于右任曾趣谈“竖三民报”的关系:“先是什么都不怕,大声疾呼地宣传革命;不许大声疾呼,就只好叹息;叹息也不许,就迫得非挺立起来不可了。”
在《悼张季鸾先生》(1941年9月)中,他评价说:“知人论世,触处留心,甚早即注意国际情势,与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推嬗变迁之迹,而求其因素,测其趋向,故多年在论坛,言必有则,由指示同人,以至昭告举世,非无所积而能也。”就于右任的言论经历看,也有一些夫子自道的味道。于右任84岁华诞时,台湾“邮政总局”发行了一枚“元老记者于右任”的纪念邮票。票上印有于氏的亲笔题词“为万世开太平”。端详这枚纪念邮票,于右任感慨万端:“在我生活的历程中,最使我难忘的也最使我怀念的还是从事新闻记者时期。”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3月上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