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机器算法:错就错在“性恶论”

2018-06-11 14:39:15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5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需要改变的不是“内容为王”,而是“内容”本身。

  4月份媒体界的大事件,恐怕就是“今日头条”遭监管部门查处,以及张一鸣那封“道歉信”了。

  张一鸣是技术人员出身,对“机器算法”很精通。作为一个“非媒体人”,他打造的媒介产品还是足以令传统媒体人汗颜的。然而,他只单纯地考虑市场、技术、用户,忽略了导向和媒介的传播规律,这是他犯下大错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在机器算法的设计之初,如果有一点导向意识,这种风险完全可以避免。而真相是,从“今日头条”机器算法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就先天性地秉持了人性的“性恶论”:只要是男人,必然是低俗的;只要是女人,必然是滥情的。

  之所以这么说,要从机器算法的原理说起。这种算法,基于“用户需求”。但问题是,如果你的产品还没有诞生、没有普及,也就无法获取用户点击数据,那该如何知道用户的需求呢?

  知道用户个体需求的前提,是有了一定的用户数量作为基础,并对这些用户进行数据化分析:甲用户经常点击家具,乙用户经常看相声……这样慢慢把数据积累起来。

  这的确是个性化的,但机器也不排斥“共性”:比如按照年龄、职业、地域对用户进行分类。你在山东,对山东的新闻就关注一些;40多岁的男人,一般就会“油腻”“低俗”一些;20岁的小哥哥小姐姐,就多推送一点婚恋知识……

  完全实现机器算法的“个性化定制”,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的。这既需要极其庞大的用户数作为基础,也需要机器自身智能化的提高。在这之前,机器分发的“共性化”是一条必经之路。

  这个“共性化”,恰恰是可以体现互联网公司价值观的地方。

  机器必然要对用户进行“模拟画像”的,它的分发,不完全来自于用户点击、搜索留下的数据。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机器算法,对用户是一种“性恶论”界定:40岁的大叔,喜欢低俗段子;20岁的小哥,必然喜欢“鬼畜”;十几岁的孩子,最喜欢的就是叛逆……

  从最基础的人性来说,这种情况或许存在;但从导向和价值观来说,这种对人性的假定,显然是错误的。

  即便从共性的角度来说,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用户,依然存在着许多正能量的共同特质。比如,50后的吃苦精神、60后的创业精神、70后的市场意识……

  共性分发,是一种试探性分发;在积累数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做到更加精准。但无论如何,共性是第一步;个性是共性的结果,共性是个性的基础。

  按照“性善论”的路子走下去,导向或许就不会出问题;按照“性恶论”的路子走下去,遭到严格监管,被查处就是迟早的事儿了。

  何况,即便实现了大面积的精准个性化,导向也不是不可控的。毕竟,分发只是路径,内容才是根本。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机器只是工具,最终决定权还在人手中。让机器屏蔽掉缺乏正能量、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完全可以做到。不去做,理由只有一个:为了所谓的占领市场,为了所谓的“用户需求”。

  说到根本,是个良心问题。其他媒体不忍心昧着良心去做的事情,它做了,然后“成功”了。这代表他有水平吗?未必。百度、阿里、腾讯中的任何一家,如果放开口子,任由“三俗”内容泛滥,那么“今日头条”都不是对手。

  如今,监管的利剑扬起来了。其他媒体也不必沾沾自喜,毕竟“今日头条”的技术意识、用户意识、市场意识还是非常先进的。严格监管,是对媒体生态的修复甚至再造,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媒体如果拿不出好的技术、意识去占领市场,绿色环保的生态系统依然难以建立。荒草被割掉,庄稼能否种好,还得看各人的本事。

  再说,如果张一鸣不是违心道歉,而是真心整改,真正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产品线中,那么“今日头条”爆发出的力量也会十分可怕。

  毕竟,监管的目的不是杀死“今日头条”,而是让它符合导向,让它接受改造、好好做人。如果它改造好了,其他媒体却毫无长进,那又有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呢?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5月下

编辑:qnj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