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新闻产品奢侈化有可能吗

2019-03-21 12:12:5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一条新闻的价格也许比不上一颗车厘子,但读到一篇优质新闻的获得感,也许不亚于拿到一个爱马仕包。

  一条新闻的价格可能比不上一颗车厘子,哪怕是一则可能影响世界的大新闻。谈价值是无需多谈的,新闻业可以永立不败之地,但价格是新闻业的痛点,至今无法解决的痛点。

  做类比常用的黄金短语是“××界的爱马仕”,比如“矿泉水中的爱马仕”——法国某品牌矿泉水合人民币70多元一瓶,“水果界的爱马仕”——日本某种青提合人民币500多元一小串,“羽绒服界的爱马仕”——加拿大某品牌和法国某品牌羽绒服随便一款也人民币近万元。虽说是日用品、快销品,但它们做出了奢侈品的价位和体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日用品奢侈化已经是商业新趋势,也令各个行业有了新的制造点和广告追求。

  但谁是新闻界的爱马仕?哪家新闻生产商的新闻产品能像爱马仕一样,在价格、品质、稀有性、受欢迎程度上一骑绝尘?别的特性都好比较,只有价格令人羞于启齿。思来想去,只有付费新闻勉强能摸到“奢侈品”的门槛,比一瓶“矿泉水中的爱马仕”还便宜的每月几十块的收费标准,就足以让它们登顶业界最高价格。毕竟,免费新闻遍地是,多收一毛钱都是对读者忠诚度的大考验。

  作为国内新闻媒体中第一个吃螃蟹的,财新付费新闻的发展趋势令人关注。当然说它是爱马仕,它未必肯答应。财新旗下的“财新通”每月收费仅50多元,全年订阅价也不超500块,还不如一串日本青提贵。今年1月,财新宣布它的个人付费用户超20万,按年收费约500元的标准,对媒体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虽然和网上不堪一扒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相比不过“洒洒水”。

  之所以称收费新闻堪比“新闻界的爱马仕”,归根结底还是绝大多数新闻免费到需要补贴才能生存,更难通过付费盈利。因为新闻业的实用价值很难市场化、商业化。假如所有的生活类新闻如天气、路况、教育等都要付费查看,那也不愁财路宽广。但带有公共利益属性的新闻不可能被一家媒体独揽,它们的服务性远高于商业性。

  再者,严格说来,新闻虽是日用品,却不是必需品,而且通过读新闻能实现的价值转换,极少能用金钱来衡量。财新之所以能做国内首家新闻收费媒体,其实并无意外。财经新闻就是极少数能够影响受众投资决策的新闻类别,相较于社会新闻、时政新闻、娱乐新闻,它的受众针对性更强、分布更集中,读者的目标更加明确,阅读新闻和投资行为的相关度也远高于其他新闻。收益高才是变现的前提,这点上,大多数新闻注定与财富无缘。

  爱马仕和其他商品自然有质地上的区别,新闻也是质量参差不齐。但与其他产品相对公平的高质高价、质次价低不同,优质新闻和低质新闻却很容易价格负相关。在这一领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更为突出。在“唯流量”“唯热度”“唯点击率”的风潮下,鱼龙混杂的新闻从业人员能使出什么样的招数已经无需赘述,新闻的质量底线也一再被突破,甚至违规违法也在所不惜。

  俗话说,病从口入。从新闻学角度看,我们读过的新闻信息也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思维、思想的健康度,只不过身体疾病总会有或大或小的症状,而“信息接触失调病”则难以通过表象判断,以至于人们在长期的低质新闻接触中输入了过多的垃圾信息而不自知。

  品牌最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假冒爱马仕虽多,却也撼动不了爱马仕的地位。而在新闻业,抄袭是致命的。“从前有一家媒体做新闻做得特别好,后来总有人抄袭他们的作品,最后这家媒体倒闭了。”这就是新闻业的故事,比优胜劣汰的商场还要残酷。现在,新闻业的知产保护才算起步,又面临互联网时代的重重考验,如何通过法律保障优质新闻的盈利点,仍然是待解难题。

  看来,新闻价格奢侈化前路渺茫。在此之前,只能稍作鸡汤式自我安慰:一条新闻的价格也许比不上一颗车厘子,但读到一篇优质新闻的获得感,也许不亚于拿到一个爱马仕包。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