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陈之迈:设计政制,研究宪政

2019-03-21 14:16:00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作为政论家,陈之迈关心的“中国问题”,是中国如何才能建设一个良善的政制。

  纵观中国百年言论史,有一个相对明晰的政论演进逻辑,我将之命名为:构建“中国问题”的解释力。在这个思考维度,不仅仅需要关注“文人论政”的传统,更需要仔细打量“学人论政”的传统。

  “学人论政”,不仅仅是以学者身份在教学研究之余参与政论写作、刊物编纂,更重要的是以学者特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学理层面去参与舆论场的构建,并以此来推动社会最为重要、最为基本、最为关键的问题的解决。

  在“学人”的序列中,陈之迈是不该被忽视却又被淡忘的一位政论家。

  陈之迈(1908-1978),祖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赴美攻读西洋史,次年获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文学士学位。随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科学专业,1934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归国,执教清华大学政治系。

  1935年,陈之迈加入独立评论社,协助编印《独立评论》周刊,并成为该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胡适称陈之迈“文笔、思想都不坏,是今日学政治的人之中的一个天才”。

  在《独立评论》上,他先后发表《专家政治》《政制改革的必要》《再论政制改革》《政制与人事》《论政治贪污》《论政制的设计》等政论,从议题看,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政制、宪政、政府等问题上,这是陈之迈所理解的“中国问题”。

  围绕“政制的设计”,他提出四个目标,团结人心,提高效率,保障监督,警惕人治,因为“政制本无绝对的标准,只有此时此地的标准”,所以要将这四个目标作为批评衡量宪草的标准。(《论政制的设计》)

  在那场著名的“民主还是独裁”的大论争中,陈之迈虽然也参与其事,但更像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分析各种观点的利弊。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一文中,他指出“我们对于民主政治,不可陈义过高,太重理想,而着眼于把它的根本一把抓住。”这个根本就是“民主政治”。

  1936年夏,陈之迈接受国民政府行政效率研究会聘请,考察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后来,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及中央政治学校教授。

  1938年5月,陈之迈“得其位”,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后兼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随后,《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经历,再度激发陈之迈的论政热情。

  以今日眼光观之,相对于《独立评论》的美名远扬,《新经济》半月刊则略显寂寞。这份刊物是典型的“学人论政”刊物,1938年11月,由陈之迈与蒋廷黻、翁文灏、吴景超、何廉、陶希圣等人在重庆创办,他们基本上都是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中任职的所谓“学者从政派”。自1938年11月16日出版第1卷第1期创刊,至1945年10月1日出版第12卷第6期为止,6年零11个月的时间内,共出版138期。

  有学者考证,《新经济》半月刊的作者主要由两部分人士构成,一是任职于国民政府经济部、行政院政务处等部门的从政学者,二是仍在各大学、科研机构教书、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界人士。

  在《新经济》半月刊第1卷第2期上,可以看到陈之迈发表的《裁并骈枝机构的建议》,继续聚焦政府改革。先后发表了《地方政治论》《宪政与地方自治》《百年的政治》《西班牙与慕尼黑》《美国的外交》《斯大林》等。

  在陈之迈的代表作《中国政府》一书中,他采用大量的政府法令规章、文书档案以及各种政府报告及改革拟议,针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党治理论与制度、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国民政府与五权宪法及五种治权(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省市县地方制度等方面,逐一分析。这些研究和他的政论写作,相互支撑。他也被誉为“政治学和中国政府研究的先行者”。(《老清华的社会科学》)

  作为政论家,陈之迈关心的“中国问题”,是中国如何才能建设一个良善的政制。

  1978年,陈之迈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终年70岁。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