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知识不能卖弄,但不等于不要科普

2019-03-21 14:39:16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知识科普既要有新知,也要有新悟。

  在歌唱类选秀节目中设置文化知识评委经常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最著名的案例当数若干年前余秋雨在央视青歌赛上留下的骂名——卖弄知识。收视率的走势图显示:每当选手回答文化知识考核题时,收视曲线会陡然升高,因为歌唱得奇好的选手在知识问题面前一脸尴尬,选手掉坑里了。观众就爱看光鲜靓丽的俊男美女摔个大马趴。

  不幸的是,掉坑里的除了选手还有余秋雨。因为接下来他的一番讲解被观众认为看似高深,实则卖弄,再加上他在其他节目中频繁出镜,“不务正业,哗众取宠”的名声就此留下。当然,余秋雨本人自有他的理由:“如果我在中央电视台专门开一个文化栏目,讲中国文化或者世界文化,估计收视率很低。但由于它搭上了歌手大奖赛这辆车,就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种好的载体中完成了一种文化普及。”问题的关键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此后的众多选秀节目中“毒舌”评委并不少见,而知识评委几乎绝迹,谁也不愿再跳余秋雨之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次的勇敢者是爱奇艺的网综文化节目《国风美少年》中真人不露相的国风侠(网友用谐音叫他“郭凤霞”)。几期节目下来,我的感觉是:他站住了,成功了,节目中不可或缺了。而且,他科普的知识同样正版、正宗。

  比如一曲《桃花扇》后,国风侠的点评是:都说传统中国是男尊女卑,可是看文学和史书里的女性,往往是坚韧的,有头脑的,当断则断的,比如《桃花扇》里的李香君,比如《史记》里的卓文君,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一个私奔的女子写到正史里,让她成为爱情经典呢?晚清学者王闿运有个说法特别好,说司马迁就是要为古今女子开一奇局,也就是告诉你,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面,什么情况下你都可以抉择,可以自拔,孔尚任的《桃花扇》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这样的科普,我的点评是:既有新知,也有新悟;雅俗共赏,恰到好处。在我们感叹歌者原创“我不是任何一层粉白的沉默 隐居你的惊蛰 裹挟着忐忑 也不是任何一层绯红的炽热 静候你的流落 摇曳着婆娑”的美与静好时,国风侠的科普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升华了我们的认知,甚至,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什么叫文化自信。

  是否可以这样说:《国风美少年》中,美少年负责节目的意思,国风侠负责节目的意义。而意义对意思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紧扣主题,切忌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照国风侠的节目定位和现场表现你很容易明白:就像帕瓦罗蒂一曲《我的太阳》掌声未落,你问他:“知道《穆桂英挂帅》是咋回事吗?”如此,你不难看出文化大师原来只是犯了一个常识错误——驴唇不对马嘴。有观察者举例说:一次,余秋雨问某歌手:唐三彩中的蓝色是从哪里来的?歌手当然答不出来(相信北大、清华的教授也答不上来)。余大师回答:是从波斯。接着他自然要打着他那一贯的手势,把自己的历史知识拿出来。

  另一次,余秋雨问道:什么叫做“十分学七要抛三”?这是郑板桥的诗句,意思是师法古人,不可泥古,应有取有舍。除了研究郑板桥的学者,恐怕没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拿这样的题目去问歌手,无异于对牛弹琴。

  对于这样的“坑”,“一舟的博客”曾这样写道:“歌手们不知道没关系,余大师也没想让他们回答,这样的考题他本来就是出给自己的;余大师无非是想借媒体告诉大众,他博古通今,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国宝级的大师。”

  本来是给选手挖的坑,到头来自己也掉下去了,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此看来,不管是谁都要谨记:常识是最不应该违背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