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导师不应向新闻学子传递焦虑
2019-04-15 09:55:28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我们的新闻教育应该有一堵防火墙,与行业流行的焦虑保持一种距离。
今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建院90周年,我荣幸地被聘为业界导师。业界导师能为新闻教育做什么?关于这个话题,我可以写一本书,只是写一篇小文章的话,我就讲“不讲什么”。相比讲什么,这个“不讲什么”可能更重要。我会告诉学生们当下新闻界的现实,但我不会向他们传递从业者报道和转型中的种种焦虑。新闻业界对新闻教育最大的贡献,应该就是不把转型的焦虑传递给那些学新闻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在打专业基础的人生阶段不被焦虑和失落所主宰,做这个阶段应该做的事。
从业者当下有很多焦虑,失去平台影响的焦虑,媒介环境变化带来的不适应,人到中年遇到上升瓶颈的焦虑,新闻追求无处安放的焦虑,竞争不过营销号的焦虑,调查报道不断衰落的焦虑,等等。焦虑和危机感主导着当下的新闻从业者,新闻职业话语主要围绕着这些焦虑。
显然,这些焦虑深深地影响了那些未来的从业者,我在高校给新闻学子做讲座时,能够感觉到他们集体表现出的不安。新闻学子本来就由于“新闻无学”的议论在高校专业鄙视链中处于人文社科的底端,缺乏自信,现在作为内容故乡的传统媒体又不行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今天所学的到工作时可能完全被抛弃,报纸都没了,学报纸编辑和评论有什么用呢?怎么办?我们如何转型?我们如何不被时代所抛弃?老师,我们需要夸夸!
每当这时候,我就怼他们,你们也配谈转型?在新闻学院,就好好地学新闻,为未来从业打好基础。焦虑无处不在,你们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建构一个无焦虑的小环境,但可以在心理与业界焦虑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看清自己的方位,做好职业规划,在该打基础的阶段好好学习。
不仅是新闻业,每一个行业都充满焦虑。我一直觉得,贩卖焦虑者有一个共同的伎俩,那就是制造一种紧张,让人们在这个阶段思考另一个阶段的事。教育焦虑,就是在怀孕的时候就想上小学的事,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想中学、大学的事,刚上大学就考虑就业买房的事,让人无法安心过好每一个阶段,总是疲于奔命。知识焦虑,就是对大学生讲要“赶紧习得社会知识”,否则会被社会抛弃等等。这便形成了一个怪象,在大学时想着怎么赶紧积累社会经验,不好好读书,工作后又不好好工作,整天想着怎么回大学去充电。
新闻从业者不能做这种贩卖焦虑者,而要意识到新闻学子跟自己作为一个从业者所处的人生职业阶段是不一样的。在新闻教育这个象牙塔场域里要给年轻人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避免业界焦虑扭曲他们的专业认知,摧毁他们的职业信心和内容信仰。
学院里的新闻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型的初步过程。什么样的新闻教育,什么样的学院文化,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媒体人“型态”。人大新闻学院培养出了陈锡添、胡舒立、石述思这样的“型”,复旦新闻学院培养出了邱兵、秦朔、吴晓波这样的“型”。当下舆论场上那些新媒体大伽,多数是在传统媒体中混出了“型”,然后才混到随时可以华丽转型的资格。这一点,我们的新闻教育一定要有定力,业界导师一定要有这种问题意识,不要被业界转型话语转晕了头。评论该怎么教就怎么教,报纸编辑没有过时,新闻理论不会改写,写作基本功和批判性思维基本面没有变化,不要赶时髦,不要陷入新技术概念的陷阱。
我们的新闻教育应该有一堵防火墙,与行业流行的焦虑保持一种距离。在新闻业被快、功利、浮躁所主宰的时候,学院里的人能安静地谈传统,谈事实和逻辑,谈公共生活,谈人性与美德。业界导师这个光荣的职位,应该为新闻系孩子的“成型”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作为业界导师,我不会讲“现在变化这么快,你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啊”,不会讲“我上学的时候经常逃课,你们就应该逃课”,不会讲“现在传统媒体不行了,你们好好想想出路”,也不会讲“你们要学会做全媒体记者,什么都要会一点儿”,更不会说“去TM的新闻理想,哥赚钱去了”。
摆脱职业性的焦虑,需要新闻业界在面向新闻教育时有一种责任感,当然不是给他们营造一个虚幻的理想,而是给他们以专业信心。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