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灾难报道有恶评,背后藏着新闻失衡

2019-04-15 09:58:36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当下的新闻生态已经处于失衡状态,深度报道匮乏,为公众提供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越来越少。

  “灾难是记者的节日。”这话没错,几乎每个知名记者的代表作都立在一场天灾人祸之上。甚至可以说,没有报道过灾难的记者,算不上真正的记者。灾难越极端,新闻就越震撼,成就记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但“节日”,指的是记者应尽全力展现职业水准和操守的时刻,并不代表为博关注度引爆狂欢,为成就自己浑水摸鱼。在最近发生的埃航空难中,显然少数媒体就错误理解了“节日”的含义。

  在这起震惊世界的空难事件中,有8名中国人失去生命,其中多数是外派出国工作的企业员工,有一名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是自费前往非洲旅游。于是,“女大学生”“有钱”“出国旅游”等挑动网络舆论的关键词开始涌动,直到有媒体爆出更多逝者生活细节后,一场针对逝者的网络暴力应声潮涌澎湃。

  逝者锦衣玉食的生活日常,时尚精致的生活方式,被鹰眼犀利的网友捕捉,继而送上网络道德庭接受审判。有恶言相向说“活该”的,有质疑女大学生家庭财产来源不明的,还有无理由不同情有钱人的,从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评论中透视出一个人性黑暗面展露无遗的网络世界,灾难后的舆论场再次成为键盘侠们释放恶意和反社会人格的狂欢场。

  且不论评论来自什么样的loser,实际为这场狂欢持续加料的媒体才是始作俑者。这些媒体涉嫌过度挖掘逝者个人信息,对逝者家属及其朋友造成“二次伤害”,理应为这场网络暴力负责。

  有人用记者的天职来为此辩解。按照职业职责和原则,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挖掘报道真相,呈现新闻事实是对受众的最大尊重。这本没错,但放眼现今的新闻生态,再这样机械套用新闻理论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互联网时代,许多职业形态早已颠覆,新闻行业的一些原则、底线早就被挑战和突破,这时再拿记者的天职和责任来背书,并不客观。尤其是,一些不称职的、游离在真正记者身份之外的“信息源”们,并没有资格共享记者职业的荣光。

  而从更深层的角度看,一则新闻事件,相关报道造成恶性影响,背后并不会少了失职。灾难报道隶属于公共安全事件报道,毋庸置疑公共利益应是第一价值取向,深度报道也理所应当占据报道的主流。在一场灾难事件报道中,新闻量的分配应以深度性的全局报道为主,个人化的人物报道为辅,以挖掘灾难发生原因、分析制度性体制性问题以及提出预防对策建议等严肃新闻为核心,而对逝者信息的披露理应慎之又慎,秉承谦抑精神,以尊重逝者、避免造成“二次伤害”为底线。

  认为某些媒体挖掘埃航遇难女大学生的报道不合时宜,正是基于以上公共安全事件报道的基本原则。当下的新闻生态已经处于失衡状态,深度报道匮乏,为公众提供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媒体仍然不在应当发力的领域投入报道力量,还是选择操作简单、易产生爆炸效果的人物报道,明知一些关键词会快速发酵引发大规模舆论,仍然详细报道、火热转发、推上热搜,静享点击量暴增而来的成果。

  所以,这不是一次履行记者天职却不小心引发负面影响的正常新闻制作,而是提前有预判的博眼球行动,是明知故犯。这完全展露了网络生存环境中一些媒体滋生的狡黠心态,顶着记者名号,打着真实客观报道的大旗,心里早就敲起用最小力气抢占最大流量的算盘。

  也许某些媒体是心有意而力不足,毕竟深度报道是有业务能力门槛的,尤其是航空这种专业领域,正常报道中都可能闹出知识错误的笑话,空难涉及的问题会更加复杂;但更可怕的是,那种有足够实力却不愿花力气做深度报道的媒体,在新闻制作中习惯了舍繁取简、拈轻怕重、挑肥拣瘦。边角料新闻火爆了,也是对真正硬新闻的打击——我们没有足够流量去撑起对后者的关注,长此以往,没有良好反馈的新闻和它的制作者都将难以为继。难道未来我们要依靠少数坚守底线的媒体整日拿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感自我催眠吗?

  互联网确实是一台巨大的照妖镜,但妖也有大小之分,键盘侠是可恶的,但在键盘侠面前不停摆弄逗猫棒的媒体们也该照照自己吧。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