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AI难救付费墙

2019-06-28 11:30:26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下   作者:易艳刚

摘要:  “AI+付费墙”只是一个有助于资本炒作的噱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付费墙”在中国的颓势。

  “付费墙”在国内外都不算新鲜话题,但在智媒时代的新语境下,近期出现了一些新讨论。有传媒学者开始畅想人工智能会跟“付费墙”产生何种化学反应;而且有消息称,某主流传统媒体正在考虑基于AI技术的付费阅读探索,可能会推出相关产品。基于这样的背景,“AI能否拯救付费墙”就成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顾名思义,“付费墙”是内容平台与受众之间的一道屏障,受众必须支付费用或成为付费会员,才能突破这道屏障,进而完整地获取相关信息。据考据,它最早由传媒大亨默多克于2009年提出,他当时扬言要建一道“付费墙”,将谷歌等网络平台赶出自己的新闻王国。随后,新闻集团旗下《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等先后设置“付费墙”,并吸引了《人民日报》《重庆日报》等中文报刊跟进。

  过去十年,“付费墙”实践在中美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商业图景:在美国,虽有部分媒体因网站流量大跌而倒戈,但大多数美国媒体都建立了“付费墙”并从中获利,《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更探索出了“软付费墙”等多种新模式;但在中国,付费阅读多数时候等同于付费获取报刊电子版,连曾作为标杆的《人民日报》都在2017年拆掉了“付费墙”,仅留下财新网等为数不多的坚守者。

  那么,AI技术的勃兴能让中国媒体在“付费墙”探索方面有所突破吗?技术乐观派罗列了AI技术在“付费墙”探索中能发挥作用的三个方面:一是使用机器学习训练订阅预测模型,以便制定更灵活的订阅策略;二是通过用户大数据提升内容平台的生产能力,增强订阅用户黏性;三是通过AR、聊天机器人、智能语音助手等AI技术在内容产品上的智能化应用,进一步增加“付费墙”价值感。

  但是,基于历史、现实和技术等多维度分析,在内容创业、知识付费如火如荼的当下,“AI+付费墙”只是一个有助于资本炒作的噱头,它或许能让经营形势不断恶化的传统媒体“捞一笔”,但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付费墙”在中国的颓势。

  一方面,AI技术很难改变中国受众免费看新闻的习惯,也就难以改变“付费墙”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局面。一些付费阅读媒体的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就与读者不习惯读到一半弹出收费提示有关。中美信息传播格局有天壤之别,受众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免费午餐”,而且腾讯、新浪、今日头条等平台已经成为垄断信息入口的霸主,这直接导致用免费内容换取流量和影响力成为媒体的主要策略。

  另一方面,“付费墙”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的优质内容供给,而深度报道、评论等恰恰是AI的短板。《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先驱都是靠独家、深度、专业内容建起了护城河,但国内早期的付费阅读更像是“骗子和傻子的游戏”。目前AI新闻写作还停留在自动生成体育快讯、股市快讯等简单内容上,付费阅读所倚重的独家、深度、专业内容的生产力,却又因为种种体制机制原因而受限。

  更值得注意的是,AI技术代表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它更可能成为“推墙者”而非“筑墙人”。受众的精准传播的需求在过去一直没能很好地得到满足,近些年的“付费墙”也不能保证用户花钱买到的就是最想看、最有用的信息。进入智媒时代,信息和数据越开放,越有助于AI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可能人们凭借AI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自由流动和精准传播,而“付费墙”将名存实亡。

  新闻已逐渐不再是刚需,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大趋势。AI技术能否让“付费墙”成为传媒行业盈利突破口,能给走向黄昏的新闻业带来多少改变,静待时间作答。

  (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评论部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