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机器”的歧路

2019-06-28 14:08:39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本来用于写稿的“机器”,却被某些自媒体机构用来洗稿,这究竟是“机器”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对于各种用来写稿、审稿的“机器”(或者叫“技术”也罢),我一向只纠结于它们的愚钝。一位网友写了一篇文章,想发在自媒体平台上,不料被“机器”判定为“非法”;找客服投诉,才知道“机器”把“美中不足”误读为“美足”,把这篇文章给屏蔽了。这不是笑话,是真事儿。当然了,愚钝是可以改变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最后不是也成了武林高手?

  笨点没问题,路子走错,就成大问题了。我原以为“机器”一般只会用来写稿,前两天忽然看到某自媒体平台发的一纸公告,简直大惊失色:原来“机器”不仅被用来写稿,更被用来“洗稿”!甚至有的“机器”比人还懒,“洗”都懒得“洗”,直接开始“翻译”了!所以这个公告的标题就是“×××关于开展‘机器翻译’洗稿专项整治的公告”……

  洗稿大家都熟悉,把一篇稿件的段落换一换,重要的词汇换成同义词,改头换面、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原创”稿件;进行原创审核的“机器”还发现不了。可能人工洗稿的成本比较高,现在进化为“机器翻译”了。所谓“翻译”,当然不是英译中、中译英之类的翻译,完全就是进行同义词替换。然而“机器”毕竟不是人,一篇文章的主要词组即便全部替换为同义词,意义也可能会大相径庭,和原旨相去甚远,变得语句不通、漏洞百出也不稀罕。上述平台正是对这些“机器翻译”稿件的粗陋无法容忍才开始整治——换句话说,其初衷并非保护原作者的著作权。

  号称可以替代记者的“机器”(其实就是一种软件),居然被用来“翻译洗稿”,实在令人大跌眼镜。仔细分析一下,倒也不奇怪。这要从“机器写稿”的流程说起。

  这类机器,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单纯从它的“文字组合、运用”能力而言,其实并不新鲜,苹果手机早就推出的智能语音助手——siri,本质就是一种“人工写稿”:它先是分析你传递给它的语音,然后从自己的数据库里搜索文字,进行组合,再把组合后的文字“翻译”成语音。这种技术,相对成熟。

  但不成熟或者说更具操作难度的,是“机器”对外来信息源的搜集。干过新闻的人都知道,记者写稿,是“七分采、三分写”,写只占很小的比例,更大的精力要投入信息源的搜集上去。可是,“机器”能搜集什么东西呢?

  我思来想去,发现“机器”在这方面最擅长的,大概类似于各种搜索引擎开发的一种叫“蜘蛛”的软件。“蜘蛛”很形象,它就好比是互联网海量信息中的一只蜘蛛,到处搜索,找到各种页面中可以吸纳的内容,把它们放入自己的数据库。被“蜘蛛”吸纳的内容,网友搜索时候就能搜出来;没被“蜘蛛”收纳的页面,网友通过这个搜索引擎就搜不到。所以很多网站专门研究吸引“蜘蛛”的关键词,争取让稿件被“蜘蛛”发现,这样自己的稿件就会出现在网友的搜索页面上。这个技术,叫“搜索引擎优化”。

  写稿的“机器”,功能类似于“蜘蛛”,但不像“蜘蛛”那么宽泛,只要盯住几家关键的政府网站即可。比如某个网站发布公告,“机器”可以迅速将其改编成稿件,实现“秒级发布”。

  除此之外,它还有什么信息源可谈呢?新闻发布会?的确,可以试试,让它把发言人的语音翻译成文字,然后迅速发布。问题是,有经验的记者都知道,如果没有书面材料,很多内容记者都要反复核实,才能拿得准;“机器”光凭语音,能拿得准?如果有书面材料——也就是有关方面准备好的“通稿”——那还画蛇添足地带个“写稿机器”干啥呀?

  对主流媒体而言,我个人感觉,这种“机器”不仅不可能取代记者,很多时候反倒是根鸡肋。但一些没什么底线的小公司,却会大肆利用这类“机器”——不是写稿,而是洗稿。主流媒体用来写稿的“机器”,可以将信息源瞄准权威机构的官方网站,然后进行二次创作;某些自媒体机构的“机器”,却瞄准了各种火爆的原创稿件,对它们进行翻译、洗稿,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原创”稿件。这究竟是“机器”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6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