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伍启元:财政视角,民生情怀

2019-07-09 11:16:3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作为经济学家,伍启元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其政论言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民生情怀。

  知道“伍启元”这个名字,源于他的一本小书《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这本书,是他1934年新文化运动15周年的时候,在现代书局出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政论,勾勒了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实验主义、疑古思潮、整理国故、唯物辩证法以及东西方文化争论的主要发展脉络及其主旨。在新文化运动100周年的2019年,重新阅读《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仍不禁为作者的见识所打动。

  系统评价新文化运动,这是目前可知较早的著作。而伍启元对“五四理念”的梳理,很大程度上已具备言论史维度和思想史维度的观察。

  伍启元,广东台山人。生于1912年,20岁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考入清华研究所。1934年,伍启元参加第二届中英庚款考试,并顺利考取伦敦经济学院公费博士生,1937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1939年,伍启元回到清华大学,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昆明)教授,开设了“国际经济政策”课程,同时涉及当时中国经济。1946年任伦敦经济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联合国工作,先后任发展计划署高级顾问等职。1972年退休后,任纽约大学教授。1982年任台中东海大学荣誉讲座兼法学院院长,并担任台湾政府机构咨询委员会职务。

  伍启元著作等身,除了《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还有《物价统制论》《国际价格理论大纲》(英文)、《战后世界币制问题》《当前的物价问题》《中国工业建设之资本与人材问题》《由战时经济到平时经济》《公共政策》等问世。在现代学术视野,伍启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他在言论史上的价值与贡献,也自然寂寞。他在言论史上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九教授上书事件”。

  1942年4月30日,伍启元、李树青、沈来秋、林良桐、张德昌、费孝通、杨西孟、鲍觉民、戴世光九人在《大公报》的“星期论文”专栏上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当前物价问题的意见》,呼吁政府尽快尽力解决物价的问题。由于通胀问题没有得到解决,1944年5月,他们又发表《我们对于物价问题的再度呼吁》,因九人中只有五人在校,故签名者为伍启元、杨西孟、戴世光、李树青、鲍觉民五人。1945年5月,“星期论文”再发表《现阶段的物价及经济问题》,在校的签名者为戴世光、鲍觉民、费孝通、伍启元、杨西孟五人。1945年,伍启元汇编三篇文章,并以重庆《大公报》上刊登的一篇响应文章为附录,由求真出版社出版《昆明九教授对于物价及经济问题的呼吁》。

  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同学请钱端升、伍启元、费孝通和潘大逵四人讲演时事。其中,伍启元主讲当时经济和政治热点。他认为,抗战方息,不能再有内战了。“一为今日从国力及财政言,或从经济建设言,均应极力避免内争;一为内争之办法,在经济方面必须应行民生主义。”

  就在言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察》杂志(1946年9月1日创刊,1948年12月15日被国民党当局查封)而言,伍启元也是极为重要的参与者。他撰写的《从世界潮流看中国出路》《现代财政动向与中国财政政策》《论当前中国经济情势》《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公教人员的待遇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等文,视角独特,振聋发聩。

  在《论当前中国经济情势》中,他认为中国经济实已处于崩溃边缘,“一个只居住在上海、南京繁荣世界的人或者会自欺欺人地说中国的经济已经改善了。但如一个人能同时见到上海的天堂般的生活和广大农村与一般中下阶层人民的地狱般的生活,则他便不能不承认中国经济需要根本的革命了”。

  据史学研究者韩戍考证,根据1946年《观察》创刊初期的档案,其中有《观察》登记备案的呈请文书,也有调查机构对《观察》周刊的调查概况。档案中明确注明,《观察》创办时共有款项240股,每股5万元,共1200万元。其中储安平20股,沈昌焕20股,伍启元、吴世昌、笪移今、钱清廉、顾翊群、端木恺、陈铭德、陈维稷各10股,共计600万元。剩余600万元是零散的小股。就是说,伍启元不仅是《观察》的重要作者,也是重要的投资人之一。

  作为经济学家,伍启元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其政论言论,基本都是立足自身研究,从财政研究的视角,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民生情怀。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