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你想拥有数字信用吗

2019-09-02 14:22:03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我们的所有网络言行都将为数字信用背书。

  喧嚣一时的Facebook全球数字加密货币Libra随着各方的质疑似乎在走向沉寂,Libra中提到的“数字信用”却是数字化时代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和趋势。

  数字信用,对大多数人来说或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但若说到支付宝的芝麻信用、花呗和京东金融的白条,相信大多数网购一族都是其常客。芝麻信用是数字信用最直接的应用性产品,花呗、白条虽然不是直接用信用买单,但其所授额度的多少也是基于每个用户的数字信用测算后给出的。

  在芝麻信用描绘的数字信用使用场景中,雨天向附近的酒店借伞,手机没电向周边的超市借充电宝,骑单车不用付押金,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00以上,就能用这个数字信用担保,从而避免陷入尴尬。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在为拥有数字信用的用户设计出更多无需刷卡、无需手机、无需刷脸,只需一个数字信用ID就能消费的应用场景。未来基于数字信用的消费场景会越来越多。

  何谓数字信用?通俗点说,它就是一个人的在线“人品”,是数字化生存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的另一个身份标签,是比身份证、信用卡有更多消费权限的凭证。

  数字信用的“人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最基本的构成是个人在线消费内容、消费频次、金额大小、借还款时长、消费行为记录及其他理财、金融数据。但是,单纯的消费、金融数据还不足以构成个人的数字信用,需要叠加个人在线的其他行为,比如是否经常上传发布图、文、视频内容,是否经常点赞、转发、跟帖和评论,经常浏览哪些网站、直播和视频;需要叠加个人的网络形象,比如是否为网络活跃使用者,是否为自媒体意见领袖、是否为直播网红达人;需要叠加个人基本属性,比如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总之,个人在网络与新媒体端的一切行为和留下的痕迹作为数据资产,从而为其数字信用赋值。

  当前,互联网正在从信息数字化向工业、金融数字化升级迭代,基于信息数字化的流量红利走向式微,用户增量遭遇天花板,而基于金融数字化的数字信用红利正在到来。数字信用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可以低廉、便利地获得身份认可、就业机会、资本支持,建立个人的数字信誉,更在于企业的各类金融交易的认证、征信、风险评测等更加规范和合理,整个社会建立数字信用体系,降低交易成本,让各类欺诈无所遁形,甚至实现数字信用的直接变现。

  今年3月,京东数字科技就推出了小白信用租赁平台“京小租”,用户可以选择信用租赁,如果信用良好,就有机会实现不同比例的免押额度,最高至全额免押。京小租还联合中国移动、海信、霍尼韦尔等13个知名品牌、渠道、商家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小白信用租赁联盟”。目前,除京东小白信用外,芝麻信用、腾讯信用、新华信用等社会化第三方征信机构都在大力布局,试图从数字信用中收获红利。

  但是,构建一个人的数字信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技术上,要防止数据造假,保证交易信息的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和可以追溯;采集上,要从海量的大数据中建构个人小数据,形成个人专属的数据资产;伦理上,要尊重个人数据隐私,确权个人数据真实,面对数字信用需求的数据融合,进行数据脱敏。

  用户要建立良好的数字信用,形成自己的数字信誉,恐怕不能再有虚拟世界与真实社会、线上与线下的区隔,网络上每一单购物、每一趟出行、每一笔交易、每一句网言网语,都在不知不觉为自己的数字信用积累着分值。传统社会信用诚信体系所要求的个体规范行为与道德水准,在数字化生存空间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无论你是否想拥有数字信用,从进入网络空间的那一刻开始,你的数字信用就已经在积攒之中了,而你的所有网络言行都将为数字信用背书。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7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