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陈布雷:议论周匝,力持正论

2019-09-27 15:42:27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作者:高明勇

摘要:  论政和参政,是纠缠于不少读书人的艰难抉择,而这也是言论史的重要命题之一。

  陈布雷曾被称为“报界奇才”,撰写政论时评无数,“我国现今第一流政论家”(邹韬奋语),尤其在《商报》,以社论能言敢言著称,“凡有流丽泼辣的社论大抵出于布雷先生笔下”(陶希圣语);他也曾担任国民党“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惟有牺牲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这段文字出自陈布雷之手。

  在重庆时,周恩来曾托人转话,“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这一句话,基本上能洞穿陈布雷一生悲剧的历史性局限。

  陈布雷,生于1890年11月15日,浙江慈溪人,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肄业于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任撰述,开始报人之路。当年,武昌起义后,陈布雷为《天铎报》连日撰写评论,组成《谈鄂》专题,连发十篇,由是声名大振。

  他介绍“布雷”笔名来历:“盖余此时面颊圆满,同学戏以面包孩儿呼余,由面包而bread,再由译音而改为布雷。”

  陈布雷早年热衷评论,在《陈布雷回忆录》中对撰写评论的记录比比皆是。

  1911年,22岁。春,每日撰短评二则,间亦代撰论说。秋初,到沪就职《天铎报》,约定每日撰短评二则,每十日撰社论三篇。

  1920年,31岁。是年上半年,余兼任《四明日报》社撰述,每日上午在效实授课,下午则至报馆写短评一二则,随感录六七百字,日日如此。

  1922年,33岁。余每周撰评论五篇,星期日撰短评一篇。

  1923年,34岁。自本年起,《商报》评论改用署名制。……余在日报上署名畏垒,自此年始。是年曹锟进行贿选,《商报》明揭反对之帜,同人等皆不避艰危,力持正论,甚为社会所重视。

  1924年,35岁。时余方以本埠新闻栏论评激烈,被工部局控告而受审于会审公廨,几受缧拽之灾,卒以克威律师之辩护,罚金了事。

  1925年,36岁。《国闻周刊》社胡政之君来函约余每周撰时评一则,月致薪金五十元。……盖在整个五卅运动中,余与公展每日注视事态发展,间亦亲至各团体访问消息,交换意见,故能把握问题中心,而所有议论,均能在群众中发生影响云。

  1927年,38岁。3月,《时事新报》及《商报》均约余任主笔,允两处兼任。余以《商报》已无可为,《时事新报》内情复杂,两皆却之。10月,以潘公弼君之约,为《时事新报》任特约撰述,每旬日寄社论三篇。

  1928年,39岁。遂入《时事新报》为总主笔,主持彼报之社论。

  前后延续近二十年的评论经历,并不多见。时人叶恭绰曾赞誉:“全国报界中主持社论之人寥寥不多得,其议论周匝,文字雅俊者,在北惟颜旨微,在南惟陈畏垒而已。”

  1928年秋,作为《时事新报》主笔的陈布雷,被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聘为教授,为学生讲授《社论作法》。

  1927年,陈布雷加入国民党。此后,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自杀身亡,安葬于杭州钱塘江畔。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

  对于陈布雷一生的政论经历而言,有两句诗更为贴切,一个是后来诗僧八指头陀赠陈布雷的诗:“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一个是于右任的挽联:“文章天下泪,风雨故人心。”

  (作者为凤凰网评论总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