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聚焦民生难点要有问题意识

2019-09-29 10:46:34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社情民意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公众情绪也变得敏感而微妙,媒体应当直面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关切,莫把真正的民生问题看成鸡毛蒜皮。

  8月3日是中伏第13天,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北京著名的古玩市场潘家园附近的一个小区里,我们在露天挥汗如雨地录制北京卫视《向前一步》的一期节目——《难建的停车楼》。子夜时分,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辩,终于可以收工了。

  这个居民小区停车的现状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共有居民1014户,而停车位只有228个。即使只有三分之二的家庭有车,那么停车位的缺口已经是现有停车位的两倍。出不去,进不来,消防通道形同虚设,以致我们有两位嘉宾在节目录制过程中被要求去挪车。

  为了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在政府推动下计划再建一座停车楼,而这样的惠民工程却遭到了一部分居民的强烈反对。为什么?如果是因为他们家里没有车倒也简单,嫌停车收费贵也能理解,关键是:惠民的公共政策这本好经会不会碰到歪嘴和尚,以致歪嘴和尚把好经念歪了,最后导致民众对好经产生怀疑?

  我的这个疑虑在现场得到了证实——一位楼长大姐当场爆料:有人两次给她送钱被她拒绝。这下可就炸了锅了。于是,更猛的料被爆出:几位居民代表收了承建方的钱。当这几位当事人被请到台上时,一期普通的节目迅速有了电视问政和法治节目的味道,节目由意思转眼上升到意义——公共政策的落实如何做到在阳光下运行?

  其实,问题的提出是顺理成章的:征求居民意见时如何保证首先做到程序正义?民意调查如何防止假借民意甚至强奸民意?谈到这一问题时我起身说了这样一番话:民意调查是有局限性的,除了技术原因之外,民意的被扭曲甚至遭到强奸,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权力的胁迫,二是金钱的诱惑。大到民主推荐、操纵选举,小到产品美誉、征求意见,民调公信力的受损屡见不鲜。因此,要寻找居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营造政策落地的公开透明环境,民调的公信力首先要经得起考量。

  于是,政府主导的惠民工程遭到部分居民的强烈反对,实际上并没有反政府倾向——他们不是反对建造停车楼,而是反对让金钱开路者来建造,对这样的承建方他们信不过。这种公民意识当然是应当受到点赞和保护的,但问题的另一面是走极端——既然可能出问题,那就干脆谁也别干。这样,一个常见的常识错误就出现了——倒洗澡水时倒掉了孩子。

  电视的镜头聚焦民生问题有多种节目形态,风靡一时的民生新闻大概可以独占鳌头,虽然已是曾经。但民生类节目很容易遭到内容琐碎的诟病。当停车难成为城市病的一种顽症时,起哄架秧子式的视频旁观几乎成了一种新常态。因此,一档有品质的节目的立足点应当是建设性的,它不是用各种“路怒”类的视频吸引眼球和流量,而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节目进入尾声时我又说了这样的观点:在惠民工程中引入社会资本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是必要和必需的,但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抑制社会资本的寻租空间和赢利冲动。解决停车难不是商业行为,不是市场行动,而是缓解民间疾苦所在,是地地道道的民生问题。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牵线搭桥,而是要切实负责,加强监管,保障惠民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我们的节目聚焦停车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个不经意的甚至是无奈的停车难透视出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学校门口乱停车已成社会公害;邻里间因停车位之争而剑拔弩张,甚至扩展到楼与楼之间的势同水火……在一个曾经以“自行车王国”著称的国度里,若干年前我们绝对想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会因车而起,想不到本来是代步的私家车会异化为挡道的障碍。社情民意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公众情绪也变得敏感而微妙,媒体应当直面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关切,莫把真正的民生问题看成鸡毛蒜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9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