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评论的问题意识与阅读习惯

2020-01-02 16:01:01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同质化和情绪化的思考,既无法给读者带来附加值,也无法在写作中提升自己。

  一个优秀的评论员,靠的不是拍脑袋,而是读书形成的学养积累。写评论不是靠自己胡思乱想的点子,也不是靠一个个火花,靠的是有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一个好点子,无法让你持续写出高出普通人“观念水位”的评论。读书是为了积累自己的问题意识。写作的过程就把你的知识积累释放出来的过程。如果你缺乏积累,就只有空洞的火花和想法。

  写评论经常会有这样的幻觉:刚开始觉得有个点子特别好,角度太牛了;但是才写一点点,到网上搜一下,这个论点十年前就有人写过了。这就是缺乏知识积累、缺乏阅历的表现。我们经常会把天真误认为是纯真。你见了世面,还保持着那种想法,那叫纯真。但是你什么世面都没见过,那叫天真。

  多读书才能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上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评论写作者需要知识的积累,有健全、完整的知识结构。让人担心的是,现在很多学生基本不看书,而是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把互联网上获得的碎片化和野鸡化的信息当成知识和理论,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建立在这种网络根基上。这是很成问题的,厚积才能薄发,有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有健全的判断,碎片化的知识带来的只会是肤浅、同质和情绪化的思考,既无法给读者带来附加值,也无法在写作中提升自己,只会越写越空。

  徐贲在《阅读经典》中提到,互联网上获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忧虑的“知识贬值”现象:“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累的信息越多,信息越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知识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桑格说,信息的超级丰富,其实让获得知识变得更困难了。确实,这也是我一直强调在阅读方面“互联网-”的原因,做减法,不要养成对网络的依赖。

  胡适曾狠狠地批评过同时代的一些评论家:“天天打牌吃花酒,从来不做学问的研究,也不做社会的考察,只靠一个真滑的头脑。”评论学界和业界曾有过评论写作可不可以教的讨论,评论当然是可教的,一方面可教的是写作规范,另一方面在于怎么把阅读中内化的“缄默知识” 激发出来。

  我在好几所大学做讲座的时候都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但我们很少会因为老师的强调就把它当成习惯。杨绛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就是这样,有很多想法,甚至有很多奇怪、偏执的想法。想法很多,但想得不深,就是因为读书太少,无法驯服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有知识积累,有了想法,那么你是可以驯服它的,或者论证了它,或者推翻了它。现在社会上为什么怪论那么多呢?就是真正认真读书的人太少了,大家都流于浅层,浮于表面,在奇怪的问题上钻牛角尖。

  如果你自己对问题没有看法,就很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占据。只有自己有阅历和积累,你才会去怀疑,有自己真正的判断,而不会随波逐流。我曾经有一次发微博说:“现在很多人的悲剧都是,在大学里用四年时间感慨大学过得太慢了,走出大学后,再用剩下来的五十多年怀念大学,感慨大学过得太快了。”我觉得我们不要再走入这样的悲剧。就像我刚才说的,在每个阶段就要做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

  有句话说得好:“读书越少的人对环境越不满意,读书越多的人对自己越不满意。”我们轻易地就把问题推给别人,推给社会、体制,这恰恰是一种浅薄的表现。体制难道不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吗?体制难道不是一个一个具体的细小的制度组成的吗?我们需要的有洞见的解释恰恰是指出人的问题在哪里、那些魔鬼的细节问题在哪里,而不是推向一个抽象的、宏大的体制。只有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个事物,才不会做出这种非常浅薄但自以为非常深刻的判断。

  读书,有必要读一些有挑战性的书,不能在舒服区和温暖区徘徊。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一辈子只读你读得懂的书,那你其实没读过书。”如果永远只看合乎你想法的书,你永远只会知道你已经知道的事。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