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微纪录片再现红色经典

2020-01-02 16:13:23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在互联网风行天下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泪目”。

  近年来,历史文化名人的书信成为电视节目创新开发的一大亮点,比如《见字如面》《信中国》《一封家书》等。而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出品的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以下简称《“十一书”》),则以我党历史上十一位革命先烈的书信为蓝本,用时长5分钟的微纪录片方式,探索用融媒体手段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作为一名50后,我对于《“十一书”》的主人公还是比较熟悉的,有些甚至可以做到如数家珍。比如全国解放前夕在重庆渣滓洞英勇就义的陈然烈士,他是小说《红岩》中是男二号(男一号是许云峰),在书中他叫陈岗。在中国就剩下八个样板戏的年代,正是包括家里《红岩》在内的几本50年代的红色经典小说,伴我度过了童年。一点都不夸张地说,《红岩》我没读过十遍也读过八遍。童年的记忆总是非常清晰,终生难忘,比如陈然气吞山河的《我的“自白书”》——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样的诗,我闭着眼都能背下来。因为,什么叫荡气回肠,什么叫视死如归,什么叫大义凛然,这就是!

  《“十一书”》中也有对我来说比较生疏的革命烈士,虽然有些是第一次听说,但由于编导者的精心挑选和设计,同样让人印象深刻,比如首先出场的贺页朵的“宣誓书”。这位1931年入党的老共产党员,入党誓词只有24个字,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其中出现了6个错别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宣誓时的神圣感。这份党在井冈山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入党誓词,今天存放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硝烟却初心不改的历史见证。

  在《“十一书”》的研讨会上,我表达了这样的基本观点:阵地是必须要占领的,价值观是必须要捍卫的。特别是在互联网风行天下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泪目”。

  今天,我不能保证我的儿孙也把《红岩》看上八遍,但一定要让他们懂得父辈的偶像永远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真东西、好东西、珍贵的东西、安身立命的东西,永远要记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至理名言。正是在这里,《“十一书”》探索了如何更好地对接青少年为主体的主流观众,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为解决“重题材、轻传播”的老问题提供了新鲜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同样道理,过不了短视频、微纪录等新媒体传播这一关,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掌控话语权就是一句空话。研讨会上,有专家谈到在《“十一书”》的弹幕中,“泪目”两个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说明这个作品在网络视听空间足以让年轻人潸然泪下。这就是正能量、主旋律的价值,就是党史、国史、军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碎片化时代和融媒体背景下,用微视频方式宣传党的历史,符合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收视习惯,既有新知,更有新悟。

  说来也凑巧,参加这次研讨会之前,我刚刚结束了在新西兰的自驾游。行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同伴聊起一路的感想,一致认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湖光山色,而是遍布新西兰城乡的烈士纪念碑——为纪念在一战和二战中牺牲的本国士兵。新西兰是一个羊比人多的国度,且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并没有烧到本土,具体到一个乡镇,可能只有两三名士兵战死沙场。但烈士纪念碑同样高高大大,同样指向蓝天,同样位于最中心、最热闹、最吸引眼球的地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处于新西兰大陆最南端的斯特林角的烈士纪念碑,因为,最先进入我们视野的不是著名的一号公路指示牌——这里距伦敦18958公里,距南极点4810公里,而是矗立于海边的烈士纪念碑。我更惊奇地发现,上面不仅有烈士的名字,还有他们父母的名字。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