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刍议“倍速播放”

2020-04-26 17:58:15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3月下   作者:易艳刚

摘要:  在受众话语权、主动权越来越大的传播格局中,倍速播放正在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倍速播放,正在成为年轻人追影视剧、刷综艺节目的一种主流选择,并逐渐改变影视行业生态。从国内的腾讯、优酷、爱奇艺,到国外的Youtube、Nexflix,主流视频平台通常允许用户加快或减慢播放速度,选择范围一般在0.5倍至2倍。中国青年报一份针对18至35周岁青年的调查显示,有76.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过着“倍速生活”。

  此前,“为什么年轻人看电视都用倍速”一度登上微博热搜话题榜,引发网民们热烈讨论。当时有一个被很多人提及的理由是,现在影视剧“注水”现象太严重——热播剧动辄六七十集,综艺节目也越来越“水”——每期节目两三小时是常态。倍速播放客观上起到了一种“脱水”效果,甚至有网民调侃说“2倍速是对注水剧起码的尊重”。

  还有两个相对次要的原因:一是倍速播放能够让受众在有限的时间里快速掌握热门影视剧、综艺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社交资本。如果使用2倍速,相当于花同样的时间就能“解锁”两部热播剧。二是倍速播放能让对白和音乐轻度“变形”,产生带有几分“鬼畜”感的效果,这种播放方式尤其适合用于那些本就比较轻松的“下饭综艺”。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倍速播放之所以能被人们接受,还有另一种解释。国外有作者在Medium平台撰文指出,北卡罗来纳大学威尔明顿分校学者雷蒙德·帕斯托雷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成年人阅读的平均速度为275单词/分钟,而讲话速度是150单词/分钟,当音频播放速度提高到1.33倍时,听众的理解不会受影响。其他类似研究也发现,在1.5倍和1.8倍速度下,人们的理解能力没有差别。

  可以说,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注水”乱象和社交需求等因素,激活了人们接受倍速播放的“潜能”。这既是一种被动应对,也是一种主动选择。过去人们用遥控器做选择,现在人们用倍速播放按钮做选择——只有那些剧情紧凑、制作精良的影视剧和综艺节目才有被原速播放的机会,而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将在更快的时间内被受众抛弃。

  关于倍速播放潮流,业界和学界也不乏批评之声。有影视行业从业者认为,倍速模式会破坏作品的艺术性,导致观众感知美的能力退化。有些传播学者则认为,网络让“中国年轻一代集体患上了网络依存症,成为媒介消费懒汉”。看上去,批评者崇尚的似乎仍是“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辈子只够爱一个人”的田园生活。

  然而,倍速模式的出现和流行一定不是偶然。在文艺生活渐趋多元的当下,“拍啥都不愁收视率”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市场主动权已从供给侧转到了需求侧,如果影视行业从业者不能从倍速播放的流行中觉察到危机,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饱受诟病的“注水”现象,那才是真的危险。多生产出让受众愿意原速播放的高质量作品,才是王道。

  至于“媒介消费懒汉”一说,估计也很难被年轻人买账。主流媒介形态会重塑社会生活方式,在碎片化内容消费的时代,短视频风生水起,微电影创新不断,“五分钟看一部大片”遍地开花,这是当代社会的典型生活图景。更何况,有德国科学家用2倍速和4倍速训练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大脑中有更多与学习相关的区域被激活了。

  前不久,芒果TV广告营销中心总经理万琳在“第十二届金投赏国际创意节”上指出,2倍速播放的内容消费习惯,实质上已经让综艺节目和艺人的生命周期被2倍速了。可以看出,在受众话语权、主动权越来越大的传播格局中,倍速播放正在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相关行业如何看待和应对这种内容消费新潮流,直接决定行业的未来。

  (作者为《新华每日电讯》评论部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3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