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日均辟谣67条与数字媒介素养

2020-05-21 11:17:18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培育民众的数字媒介素养不仅是打破谣言困局的第一利器,更是网络社会治理的根本之道。

  最近,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谣言报告”,发现“傍疫情”的谣言生长极快,日均67条被权威机构证伪。报告通过对“2498条不重复的被证伪信息”的分析发现,谣言主要集中在各地防控措施、国内疫情现状、预防和治疗办法三个方面。而且,谣言有“时令性”,有套路。

  可佐证的是,《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披露,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科学是网络谣言的高发领域,每类谣言也都有各自的杜撰套路。2019年,微信平台共生产17881篇辟谣文章,辟谣文章阅读量1.14亿次。

  两份报告虽未统计疫情期间究竟有多少条谣言、2019年网络谣言达到多少,但从辟谣数量和文章阅读量可见一斑,让人颇有被谣言包围的感觉。在开放平台越来越多、自媒体越来越活跃的当下,一边是内容发布、转发分享越来越容易,谣言越来越密集,通过社群传播越来越容易,影响人群越来越广泛;一边是媒体、政府机构、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不遗余力地澄清、辟谣。技术原本应带来福利、乐享,何以却将互联网变成了谣言的温床?仅靠辟谣能让网民走出困境吗?

  今天的网民已有8.54亿,平均每周上网时长27.9小时,网络世界早已不是曾经以为的虚拟世界,而是映射现实社会、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清朗空间,需要一个干净环境,才能长久生活在网络世界。而这个空间和环境,不能仅依靠外部打扫,更需要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自我清洁、自我防护,这就意味着每一个网民应具备必要的数字媒介素养。

  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很丰富,泛化地看,数字媒介获取、数字媒介交流、数字媒介创建、数字媒介消费、数字媒介安全、数字媒介伦理、数字媒介规范、数字媒介健康等8个方面都属于数字媒介素养的范畴。在此简单地说三个与日常网络行为与使用较为密切的数字媒介素养:“信息力”“社交力”“协作力”。

  “信息力”是指对信息的批判性吸收能力,也是一种“垃圾信息”识别能力,将噪声和垃圾过滤出去并专注于海量信息中有意义的那一部分。《网络素养》一书指出,“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吸收、过滤、评估和消化消息,也不知道如何通过参与和协作完善信息,更不知道何时何故应该关上电子设备、拒绝接收信息,信息对我们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社交力”是指要懂得社交工具的使用和暗藏的陷阱,懂得社群的价值和存在的群体极化、群体盲思问题,懂得从社交参与中获得满足与提升而不是陷入“kill time”的无所事事中。选择、质疑、评估、思辨是面对社交环境和社群参与时的基本能力。

  “协作力”是指利用互联网工具在利他的协作机制里开展活动,并创造出价值。“协作力”背后是集体智慧的汇聚与共享,是将个人力量集聚创造出公共性、外部性的产品。维基百科、在线协作医疗、慕课课堂等都是网民通过众包方式表现出数字媒介素养的产物。

  日常网络运用中,更需要常识性的数字媒介素养,比如识别搜索结果的第一条是内容还是广告,采用高级搜索以获得更精准的检索结果,知道cookie会记录个人网络行为而随时删除cookie,防止密码被盗而采用复杂的密码设置,了解谣言的模板和套路、标题党的制作手法而不再被谣言和标题党欺骗,审慎在社交媒介平台发言以免应聘时影响个人形象,明了算法推荐可能会产生信息茧房效应而主动选择多样化信源,保护隐私不被泄露而在不同的平台用不同的账号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数字媒介素养是数字化社会公民的必备生存技能,具备一定数字媒介素养将会更多地从技术中获得福祉而不是深陷技术泥沼。而培育民众的数字媒介素养不仅是打破谣言困局的第一利器,更是网络社会治理的根本之道。

  海明威说,“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自动的垃圾探测仪”。进入数字媒介时代,我们每个人不仅需要垃圾探测仪,更需构建一个自己的网络探测仪,随时查找出“雷区”,坚守住安全区。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4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