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颜和磨皮:官宣评论的低级红陷阱
2020-08-18 16:26:57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很多基层媒体埋下了舆情隐患,小编缺乏新闻经验和对网络舆论场的整体判断,思维停留于“机关内宣”层次。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高级黑低级红的十种逻辑,远离这些坑爹货》的文章,分析了高级黑低级红的逻辑框架。硬把坏事洗白成好事,从公众深恶痛绝的丑恶中“辩证”出美感,美公众所丑,强作美颜和磨皮,结果翻车,会形成低级红的效果。近来“鄱阳发布”那篇引起全网群愤的文章《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反向称灾难激起了人们的昂扬斗志,让人们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催化出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故事。这就属于低级红。
这篇文章在网上遭到群嘲,我觉得小编一定感觉很委屈。他并无恶意,只是想用一种特别的话语修辞表达“洪灾让我们守望相助众志成城”的正能量,并不是想美化灾难,只是用灾难背景衬托民众抗灾行动,用暖流反衬洪流,没想到公众有这么强烈的抵触。这体现了基层舆论系统和县级融媒体的很多小编对舆论场的认知隔膜,思考问题没有跳出“朋友圈”格局,没有站在网络舆论场整体格局看信息发布和舆情痛点。
原先的信息发布,有媒体这个中介,有媒体人基于新闻传播规律判断的专业把关,而如今政务新媒体发达,部门甩开媒体直接充当发布者,面向受众。对于新闻和舆论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这不是问题。而很多基层媒体却埋下了舆情隐患,小编由通讯员、内宣员、机关写手、办公室材料高手转化而来,缺乏新闻经验和对网络舆论场的整体判断,思维仍停留于“机关内宣”层次,以领导为传播对象,以“朋友圈”为传播半径,以“自己人”为受众圈层,以“准备接受好评”为心理预期,意识不到互联网的波诡云谲和“朋友圈”外的多元复杂。
《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显然是在这种思维框架中写出来的,把关的又都是“自己人”,没一个人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一些小编,学到了新媒体的一些技巧皮毛,却缺乏对实质的把握和对时度效的分寸感。不错,新媒体不用像传统主流媒体那么庄重,网民也对抖机灵玩噱头和标题党喜闻乐见,灵活灵动是新媒体的特点,但不是什么事情都适合抖机灵和玩梗,媒介情商的关键是基于场景的判断。如果是好事,是普通新闻,新媒体可以玩梗儿,皮一下,调侃一下,绕一下,卖个萌,耍个幽默,玩个辩证法,但如果是一场灾难,是一件坏事,是一个悲剧,就不能玩梗了。
对灾难事故和悲剧新闻,在标题上千万不能玩梗,在逻辑上不能绕,要简单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如震惊、悲痛、揪心、愤怒、流泪等,不能留悬念或抖机灵“绕一道”。新媒体传播中,标题传递的就是情绪,人们不会细致地品味内容,而是在标题传递的观点中形成情绪的传染。《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这个标题是想绕一下:不是个坏东西,因为它激起了人们的昂扬斗志。可是网络传播根本没有跟着你的逻辑去“细品”的回路空间,标题体现着你的立场,你的立场又没有通过标题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于是就翻车了。
灾难事故的信息发布,尤其要考虑到舆论场的情感氛围和灾难情绪:第一,公众一向对“美化灾难”的赞歌思维非常痛恨,最新近的舆情就是“冠状君”之类引发的批评;第二,此次南方洪灾带来巨大损失,很多场景触目惊心,舆论基本的情感基调是“共情地关注”,信息发布须顺着这种潮水的方向形成共振,大家痛于洪灾带来的损失,突然来个“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逆潮而行,自然激起公愤。
灾难事故发布,须避免叙事框架以“领导视角”为中心。从叙事的语态看,《洪灾也不是一个彻头彻脑的坏东西》就是以领导为中心的对救灾的审美,领导组织得好,协调得好,凝聚得好,而没有对受灾者的同情站位。这种稿子,一些领导爱看,大笔一挥就过审了,但有没有考虑过发到网上后受众的感受?
怎么改才能避免这种低级红的陷阱?其实内容没有太大问题,老编辑给改个标题就可以了,给几个备选标题:1.洪灾是个无情的恶魔,但我们用暖流阻挡洪流;2.洪灾没有打倒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坚强;3.洪灾冲垮了我们的家园,但冲不垮我们的意志;4.洪水没让我们哭,但这些场景让我们热泪盈眶。这样既能把握住情感氛围,体现灾难悲悯,又会传递正能量,这就是把握时度效的传播素养。
(作者为中国青年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