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上热搜的启示
2020-08-18 16:33:07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假如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并没有过时,那么,那些天天见的外卖小哥们是不是更需要媒体投去关注的目光?
北京疫情反扑的时候,一名外卖小哥火遍了线上线下。这名外卖小哥受到关注,不是像武汉那位快递小哥由于在战“疫”中的出色表现而连升三级,而是因为他被传染了、确诊了、住院了。
他的活动踪迹迅速上了热搜——47岁的年纪,每天要跑50单;早上7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再骑着电动车去接在商场工作的妻子回家。这是他全部生活的范围,他每天努力奔波在偌大的城市里,他无法得知自己什么时候感染了病毒。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有网友根据疾控中心流调,迅速绘制了这位外卖小哥的活动路线图,而其中最让人泪目的是这样一个细节:在不断的忙碌中,一天的工作结束了。他晚上9点关掉接单系统,骑上电动车飞奔去接他老婆。他老婆的单位9点半下班,下班前,他赶到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们会交流今天送了多少单,今天又卖了几件衣服。他的顾客有的爱吃盖饭,有的爱吃水果,有的爱吃肉饼,而他从没有点过外卖。想吃水果,就和老婆下班后在家门口的水果摊买。
在朋友圈转发的这篇文章中,作者这样的观察与思考让人印象深刻:这名外卖小哥的送餐范围大致都是以老婆的工作地点为中心的。坚持接老婆下班,现在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他所展现的生活状态是无数外卖小哥背后家庭生活的缩影。
生活不易,民生多艰,这本是社会现实,也是生活常识,而让我们一直困惑的却是:媒体上特别是影视剧中怎么有那么多成功人士和有钱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怎么就那么难?互联网时代成就的除了行业巨头,剩下的就是网红和直播带货吗?
外卖和快递就其形式而言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外卖虽形式古老却延续至今,而快递则更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甚至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但是,当这两个古老的传递方式以互联网作为平台的时候,一个巨大的行业迅速形成规模。战“疫”时的难忘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如果没有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的风雨兼程,我们的生活简直无法想象。
遗憾的是,在依托互联网这个巨大的平台上讨生活的似乎除了网红就是“码农”,而人数众多的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却显得十分边缘。以属于高收入行列的程序员来说,“996”经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35岁是这个群体的失业高峰,月入2万元是这个行业的穷人……我经常在想:如果按这个职业参照,那么“796”的外卖小哥是不是日子就没法过了?假如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并没有过时,那么,那些天天见的外卖小哥们是不是更需要媒体投去关注的目光?
我十分怀念二十多年前《外来妹》《情满珠江》风靡荧屏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风格。我十分讨厌违背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普通老百姓生活实际,勾画出的一幅幅虚假的“清明上河图”。
今年高考的北京卷,在微作文中第一次出现了允许考生选择诗歌的文体——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诗或抒情文字。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据,150字左右。
于是,快递小哥和高考作文的诗歌文体“试水”一起冲上热搜。“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世运是客观现实,趋新是主观努力。从40多年前我参加高考时的著名作文题目“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到今天的快递小哥在高考作文里被抒情,人生易老天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快递小哥理应得到媒体的善待,甚至是优待。
从《外来妹》到“快递小哥”,中国媒体的薪火不能断。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8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