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多泡图书馆,多读纸质书

2020-11-30 15:49:28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在当今电子阅读泛滥的时代,纸质阅读仍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这些年来,每逢毕业季和开学季,总是校长、院长秀口才、爆金句的高光时刻,今年也不例外。不过据我观察,与前几年的激情励志、昂首成功有很大不同,今年的校长院长秀似乎低调了不少,也沉稳了许多,其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当数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唐绪军的开学致辞。他们的致辞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读书”,“多读纸质书”,“好好做个读书人”。

  廖校长的致辞直言今天读书人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令人隐痛的不争事实:“伴随着漫无边界的资本逻辑、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众语喧哗的表象下,掩盖的是文化精神的缺位,消解的是人类对于传统、经典、先贤的敬畏,丢弃的是读书人的风骨,缺钙的是读书人的脊梁。”他告诫年轻的学子:很多人习惯于接受来自兴趣后台的精准推送,久而久之,沦为了信息时代的“井底之蛙”;也有的人,以为什么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来解决,知识的来源高度依赖“度娘”,久而久之,沦为了智能时代的“新文盲”。他的这一结论颇为精准到位:优秀的传媒人,首先必是读书人,必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读书”,胸怀天下的读书人!

  “多泡图书馆,多读纸质书”是唐院长在开学典礼致辞中的金句。不管是不是他的原创,但微信朋友圈中的节选,这两句给人印象最深。他举出自己作为当年77级大学生的一个读书实例,提醒大家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老老实实从头做起,从点滴做起。

  有关多读纸质书的好处,早就有人列举了若干——预防大脑衰老、减压、提高记忆力、让阅读更舒适,等等。不过,校长和院长们的“多读纸质书”绝不是重复好处和方法,而是强烈的问题意识。这里最大的问题是:今天的学生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吗?还想好好做一个读书人吗?

  若干年前,我就听说过对某大学学生的一个总体评价:除了不看书什么都干。这种说法当然显得过于偏颇甚至极端,但今天大学生读书的动力不足毕竟是有目共睹。究其原因,相关分析文章首先将其归结为阅读环境的恶化,诚如廖校长所言:“碎片化、实用化、表层化以及满足视听刺激的娱乐化阅读,让人们的心智走向支离,让学问体系濒临破碎,也让各种情绪泛滥替代了理性的声音,增加了全社会的焦虑。”

  我以为,就像马克思的那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读书不是单纯与高深的理论问题,必须注重社会实践,必须接地气。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经典理论被成功学、职场学所围猎,当年轻学子儿时的兴趣爱好被求职就业的压力整得踪迹全无,当你在公交车、地铁上看报纸都会遭遇怪异的目光,读书无用论的根源也就找到了。

  为了写这篇短文,我搜出了自己二十多年前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随笔《烛光灿烂》——我们这批77、78级大学生的教室里,也曾烛光灿烂:

  那时,我求学的那所大学,每星期停电一个晚上。每当这时,宿舍楼里便黑洞洞、空荡荡,而教室里却是一片烛光。跳动的烛光下,莘莘学子伏案苦读。最难忘的是那年暑假开学的前一夜,当我风尘仆仆赶到学校时,迎接我的是一片黑暗——又停电了。照例,楼道里黑洞洞、空荡荡,但我知道,同学们一定都在教室里。当我走进教室时,照例烛光灿烂。那一刻,我心里一阵发热……

  现在,我每年都要给儿子买一个生日蛋糕,点燃属于他的年增一支的蜡烛。那一刻,我都在提醒自己,等儿子懂事时,我一定告诉他,我们也曾有过烛光灿烂的时候,那是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烛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0年1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