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一稿定音与一字喧哗

2021-07-01 15:51:15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6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如果说“一稿定音”是权威、独立的表现,那么“无一字之差”则是专业、可信的基础,两者都是构建“社会影响力”的基石。

  5月,发生了两件与国家通讯社——新华社有关的新闻:

  一是5月9日,成都四十九中一名学生在校坠落身亡。由于相关方舆情应对不力,网上人声鼎沸,质疑与不满呈爆裂态势,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一时间舆论有失控之势。4天后,一篇#新华社还原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的深度报道,以“关键监控有无缺失?坠楼是如何发生的?孩子为何走到这一步?”三个发问,并配以监控视频揭开真相,网上舆情瞬间平息,网民以“国社出手”“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央媒”等褒扬评论对新华社赞赏有加。

  二是5月31日,“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出台。这是一条重磅新闻,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发布。但遗憾的是,大标题“三孩生育政策来了”中的“育”字成了“肓”字,错误的可视化信息图被截图后遭网络疯转,快速刷屏,国社品牌声誉因之受损。

  都是新华社,成都四十九中事件,一稿定音,被捧上了天;三孩政策公告,一字喧哗,被踩到了地。有评论认为,前者,是国社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国社的力量与担当,是必然之举,无需褒奖;后者,或有输入法原因,或有忙中出错之情状,是偶然之为,也不必过责。

  两件事是否该放在一起来看呢?媒体机构,尤其是央媒,又该如何认知这种天上地下的瞬息之变呢?

  舆论发声与文字错误,看似是不相干的两件事情,且两者的价值分量相去甚远,但放在当下的互联网舆论环境中,两者对品牌声誉度、公信力的影响量值,以及在网民中的口碑效应几乎是同等的。换个角度说,媒体机构,尤其是央媒,无论是在热点事件、突发报道中的发声,还是日常的网络报道、标题制作、文字语法等,都会备受关注。倘若出现错误问题,关注度则被成倍放大,产生舆论极化现象。

  尽管人们总在说,传统媒体式微,受众在缩减,社会影响力在下降。但每到重大节点、重要时刻,用户对传统媒体及其新媒体集群都会有所期盼,有所希冀;出现细枝末节、细小而微的问题时,用户又会表现得极其严苛,似有“爱之深,责之切”之意。

  这其实给媒体机构提出了一个现实课题,如何认知自身在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和地位?如何塑造自己在用户中的品牌形象?如何既能一稿定音又不出现一字喧哗?

  自媒体融合提出以来,有一个提法始终未变,即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但是,关于“新型主流媒体”的内涵,未见有清晰的框架描绘和画像勾勒。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中国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案例研究报告》以“南方+”客户端为例,提出新型主流媒体应具备五力,即“内容生产传播能力”“产品技术研发能力”“社会影响力”“经营能力”“商业化能力”,虽为一家之言,但基本构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评价维度。客观地说,在这“五力”中,其他四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人才培训、团队建设、资本投入、技术挖潜等方式快速培育、短时间速成的。唯有“社会影响力”是时间的产物,是远高于四种能力的核心价值,是新型主流媒体应该拥有的“权威、可信、专业、独立”的品质和精神。如果说“一稿定音”是权威、独立的表现,那么“无一字之差”则是专业、可信的基础,两者都是构建“社会影响力”的基石。

  在《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论及“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专门提到要“始终保持内容定力,专注内容质量”。当前,浮躁的互联网不仅让身处其中的个体有所迷茫、有所困惑、被裹挟,一些媒体机构也未能幸免,被互联网的洪流冲击后迷失初心、迷失航道、迷失价值,既无“一稿定音”之佳作,又多有各种“一字之差”之谬误,“内容定力”荡然无存。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天的媒体机构,尤其是央媒,需要锻造成为暮色苍茫中的一株劲松,更需要在乱云飞渡、迷眼乱花之中识得本源、从容应对。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6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