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媒体何妨“子不语”?

2021-08-09 11:29:49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7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媒体的“客观报道”会被视作一种隐形的支持。

  蜂拥而来的自媒体,打乱了传统媒体的套路。自媒体在报道选题上有点“不讲武德”,什么内容都敢做,甚至打起了违法违规的擦边球。固然如此,我还是坚持认为:在报道选题上,主流媒体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该报的好好报,不该报的,不要去“煽风点火”。

  燕山大学教授李子丰近期成了焦点人物,原因是他宣称自己“推翻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且该研究项目申报了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很多人乍一听,觉得荒唐,天然地倾向于支持爱因斯坦,此事引发波澜,也在情理之中。问题在于,无论是把爱因斯坦的论文拿过来,还是把李子丰的论文拿过来,能看懂的人都不会太多。相对论这样的问题,实在太专业了。普通读者很难凭借自己的物理常识去否定李子丰,也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支持爱因斯坦。

  媒体也是如此。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等待专业人士做出权威结论,再去报道。李子丰的论文到底靠不靠谱?没有几个媒体人能回答。而他的“反相对论”文章,迄今为止并未刊发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媒体对他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都很容易失去佐证。

  那么,“客观报道”不行吗?客观介绍李子丰“反相对论”这件事,难道不可以吗?

  这就牵扯到一个新闻伦理问题。面对未得到权威认可、无法证伪或者证实的问题,仓促报道,万一它是错的呢?错误的东西,一旦“先声夺人”进入公众视野,危害不言而喻。

  《论语》中有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般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古人大多相信有鬼神,孔子的态度却是“不语”——不谈论这类话题,敬而远之。为什么“子不语”?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于,孔子自己也拿不准。当时的人都说有鬼神,可谁真的见过鬼神?如果因为没有见过就认定没有鬼神,在那个时代也是唐突的。

  孔子没有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冒失地下结论;而是保持了谦虚、谨慎的态度——既然拿不准,不如回避这个问题吧。回避问题,既是对问题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它们毕竟不是需要争分夺秒解决的现实问题,反倒十分虚幻,有它没它,日子照过。

  媒体人为什么就不能学学孔子呢?那些拿不准又带有虚幻色彩的问题,非要报道出来吗?非要针对一个“没法下结论”的问题,正儿八经地去对话、去讨论吗?

  有人会说,为什么不能报道?即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不错嘛!仅仅成为谈资,倒也问题不大;关键还有一个导向问题。有人说,我能造永动机,画个草图,媒体报了;有人说,我能让水变油,说了一堆科学术语,媒体报了……结果怎么样呢?

  每个不靠谱的报道背后,都有一批盲目的追随者。在这类“科技新闻”频频被报道之后,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不务正业的农民、工人,班也不上了,有的在家造“飞机”,有的在家造“潜艇”,有的在家研究陈景润都做不出来的数学题,耗费了光阴,耗费了金钱,创造出的东西,专家看了直摇头……有什么意义呢?他们有个专属名词——“民科”,即民间科学爱好者。“民科”的存在,不一定是坏事;但百度的“民科”词条中有句话意味深长:“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科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体系,即便聪明如爱因斯坦,也不可能跳过基础物理学直接研究相对论。抛开基础,抛开逻辑,抛开论证,去研究科学最顶端的东西,只是虚幻的空想。

  又是谁在推波助澜,让这么多的“民科”沉迷于没有价值的研究呢?如果媒体记者都是专业人士,可以直接“打脸”,告诉他们“这是伪科学”,或许他们不会陷得这么深;问题是,媒体做不到这一点,只能“客观报道”——告诉读者有这么回事儿,但我们也不知道真假。

  媒体认定不了,专业人士又不屑于认定,这就有点尴尬了。谁胆子大、谁敢说,谁就能有曝光率;而曝光率,又何尝不是一种隐形的支持呢?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7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