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文字阅读的“间离效果”

2021-12-16 14:44:34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争相用视频争夺用户,伤害的不仅是文字写作和表达能力,更有思维能力。

  我在之前的评论《重视频轻文字已造成灾难性恶果》中谈过:这些年的媒体融合和转型中,整体的转型取向被一些热衷于下沉逐利的平台所裹挟,把短视频捧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轻视文字传播,忽略文字功底,无视文字作为表达和沟通的基本媒介,压倒性地重视频轻文字,争相用视频去争夺庞大的下沉用户,让社会的文字能力也下沉到谷底。实际上,这伤害的不仅是文字写作和表达能力,更有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者许纪霖评论反智主义思潮的成因时谈到文字退化,也对视频和图像对思考的破坏忧心忡忡,他说,在年轻人之中,文字都变得累赘,最直接的就是图像。于是,短视频成为最流行的媒介。在短视频时代,说理变得日益不可能。文字毕竟还有一种间离效果,还需要通过大脑转化为想象和理解,而图像是直接的,且会形成一个气场,直接镇住观看者。我们的大脑不再运作,不再思考,只是任人摆布。在这个意义上说,新媒体在技术上为反智主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条件和空间条件,乃至心智结构。

  “间离效果”确实是文字的特点,在间离中训练批判性思维。虽然汉字作为“字”有象形和会意,但连成整句,变成文章后,就与形象的事物和直观的世界形成了间离,无法朴素直观和感性直达,而需要调动起抽象思维才能理解其内在本质。比如我曾写过“骑手本身就是一所开放的大学”,骑手与大学,两者并没有形象上的直接关联,需要在抽象阶梯的上升中去琢磨两者的关系——噢,原来说的是职业对一个人心智的训练,就像大学里那些专业课程对人的训练一样。文字是对现象的“抽象”,用文字思考,就是充分调动抽象思维的过程。

  网上有一个流行的段子,记者采访放羊娃,问放羊为了什么,放羊娃说为了挣钱;挣钱为了什么?娶媳妇;娶媳妇为了什么?生娃;生娃了干什么?放羊。段子本来是为了说明封闭世界中的死循环,没有知识,就无法改变命运,无法跳出死循环。但知识又是什么呢?这个段子其实隐含着一层未被揭示的深义,就是这个放羊娃因为没有读书,只能活在眼前可见的现象世界中,他的世界里只有挣钱、娶媳妇、生娃、放羊,无法将这些抽象和扩展到更广阔世界中的财富、爱情、事业和未来。生娃是具体的,而爱情、事业和未来,则需要跟生活世界之外更多的人、更广阔的远方和更高远的抽象价值联系在一起。

  思想是什么?就是去思考那些超越你切身利益和本能之外的事,这就需要借助文字。价值观是什么?推己及人,关心众人的命运,并且相信它最终会与自己的命运相关——这也需要借助文字的思考去扩展。文字的精髓在于,其内含着思想和价值观。“间离效果”是一种停顿,让我们停下来思考,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切之磋之,作出有主见的判断。

  阅读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很难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拿起书就犯困,必须有很高的枯燥耐受力,才能把书读下去,但看电视电影、刷短视频没有这种障碍,很容易就沉浸其中,一两个小时浑然不觉,甚至容易成瘾。为什么呢?因为视频面对的都是具象、形象之物,理解起来非常容易。

  不爱读书,是因为读文字需要耗费脑力去理解,难懂的地方还得停下来仔细琢磨。而视频则是直接的,无需借助什么中介,就是那样,明摆在那里。读文字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得跟着抽象的文字高速运转,才能理解;而刷视频时,思考是停滞的,被视频自动生成的情绪和感官愉悦推着走,形成一种感觉自动性,根本停不下来。人们刷短视频的时候,往往感觉很轻松,因为不需要脑子参与思考,而刷完后常常觉得很空虚无聊——空虚感从何而来?是停下来后,意识到了被视频感官愉悦所掩盖的无思状态。假如继续以刷视频的娱乐来打发无聊,只会带来更深入骨髓的无聊。

  现代人的无聊感,很大部分是丢掉严肃的文字阅读去追求肤浅的感官愉悦带来的,与厚重的价值缺乏连接感。苏珊·桑塔格说,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文字阅读的“间离效果”,就是一种带着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的思想力量。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