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把握好新奇与猎奇的边界

2022-01-04 10:45:09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下   作者:高金国

摘要:  追求新奇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而猎奇,则基于满足人们“不太正常”甚至“十分不正常”的心理需求。

  今年11月,安阳“狗咬人”事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有记者调侃:“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说法被打破了,因为要看狗主人是谁。虽是玩笑话,但这一传播现象确实值得探讨。严格来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说法并没有被打破,“狗咬人”“人咬狗”都只是一个符号,代表着“普遍性”和“新奇性”。安阳事件之所以在舆论圈“爆燃”,还是因为它的“新奇性”——像这种狗咬了人还振振有词、拒不道歉的,确实不多见。

  新奇性源于人性一种最原始的特质——正所谓“好奇害死猫”——通过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人们阅读、议论、参与、转发的热情,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握“新奇”和“猎奇”的边界?很多时候,这并不简单。

  有抖音主播拍小视频,把“说错话”作为卖点,说话颠三倒四甚至“胡言乱语”,很有娱乐效果。这种技巧,在小品、相声中也经常见到。问题在于,你一开始看着很搞笑,抖音就“兴奋地”给你猛推此类视频,看多了,就不觉得搞笑了;有一天看到另一个人,也完全一个套路,那就更索然无味了。这是新奇性的一个重要特质:保鲜期短,比大夏天的雪糕化得还快。如果有人刻意模仿,那就不是新奇,而变成“倒胃口”了。更进一步,把这种“说错话”延伸到故意结巴、模仿口吃之类,即便有娱乐效果,恐怕也只能归入猎奇之类了。

  11月23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分会宣布对“铁山靠”“郭老师”等88名职业主播实施联合抵制和封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对猎奇行为的抵制。

  这种猎奇,可归纳为“缺乏道德底线”,动辄爆粗口,以损人、脏话为卖点,具有很强的不良示范作用。在大众视野中,屏幕是相对文明的地方,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即便自身素质不高、私底下脏话连篇,在屏幕上也会表现得彬彬有礼。人们对这种公众形象习以为常之后,忽然看到一个脏话连篇、毫无素质可言的网红主播,自然感觉新奇——但这是毫无疑问的猎奇行为。如何把握这种底线,有时并不容易,尤其在很多自媒体、新媒体一味考虑“眼球效应”、疯狂追求流量的时候。

  可以这么说,追求新奇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而猎奇,则基于满足人们“不太正常”甚至“十分不正常”的心理需求,比如以血腥、暴力为卖点的不良内容。突破了底线,带来的就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也可能涉嫌违法。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底线”存在着累积、麻木效应。打个比方,一个人第一次看恐怖电影会心跳加速、喘粗气、手心冒汗,十分紧张。这时,他的“心理底线”很“浅”。如果连续不断地看不同的恐怖片,看上一年,那么,这些症状可能会完全消失,再恐怖的电影,他看的时候也十分淡定,因为他的“心理底线”大大加深了。有些研究相声的专家,几乎听遍了所有传统相声段子,所以,普通人听上去非常好玩的“包袱”,他听了也面无表情。道理是相通的。

  猎奇的内容,也存在这种效应。不良内容如果没有被及时处理、封杀,就会拉低广大网友的心理底线,他们就会对此习以为常,流量逐渐降低;这时候,各类博主、不良机构会制造猎奇程度更高的内容来迎合网友心理以提升流量。如此循环反复,会成为无底洞,严重污染网络生态。

  网络如同现实,人和人之间难免磕磕碰碰,斗嘴、辩论在所难免。如果双方保持克制,坚守底线,那叫辩论;如果有一方突破底线,开始骂人,毫无疑问,对方也会失去底线,开始反击。如此循环,辩论就成了骂街。内容产品从“新奇”到“猎奇”,也遵循了这样一种发展逻辑:互相坚守底线,还是互相突破底线、降低底线,对网络生态的影响截然不同。

  (作者为鲁中晨报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1年1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