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不要让“考研思维”主导大学专业学习

2022-02-08 15:54:2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忙、茫、盲的状态,是一个“无知的确定性”的思维状态。

  前几天跟一个新闻学教授聊到批判性思维,他很郁闷,期末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让学生列举“批判性思维的几种思维特质”并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分析自认为最重要的一种特质。本以为很简单的一道题,没想到学生却蒙了:课堂笔记里好像没有?老师好像没有专门讲过这个知识点?老师好像讲过批判性思维,但没有给我们总结过思维特质到底是哪几种啊?于是各种拼凑的答案把课堂其他知识点牵强地归于其中。

  这个教授的郁闷之处在于,他一学期都在试图通过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和惯性,鼓励学生们跳出常规、盲区,戒除对标准答案的依赖,改变应答的本能而去“询问”,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再思考几分钟。可以说,批判性思维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批判性思维本身是反标准答案的,也是反知识点、反应试、反套路的,这是一种开放的、有活性的、在使用中去梳理的思维。老师讲了方法,需要学生在训练中去延伸和扩展;老师将原则贯穿于课程中,需要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梳理。还以“求标准答案”“找知识点”“背知识”的学习套路去面对批判性思维,也太对不起批判性思维了。

  教授说,他确实没有专门在课堂讲过“批判性思维的几种思维特质”,但每次课都会强调相关理念,批判性思维本身就包含着在课堂启思后学生主动去实践、梳理、总结。出这道题,就是考查学生在听课后有没有动手实践、内化和梳理。大学课堂学习不是中学教育,不是死记硬背课堂知识点,不是被灌输,而应该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实践的、举一反三的。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思维特质是有慢下来、停下来的能力,只有慢下来,停下来,仔细琢磨一下,才会跳出误区,才能避免滑向一个预设的答案,防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但现在大学教育的内卷化中,学生好像很难停下来。

  很多学生走进大学后,就把保研、考研当成了大学生活的唯一目标,为绩点而拼。他们的大学生活,就是行色匆匆地抱着课本,从这个教室赶到另一个教室,从这个deadline赶往另一个deadline,从这本“教程”翻到那本“原理”。钱颖一教授在《大学学生培养中的七个现象和七个权衡》一文中用三个字概括了当下很多学生的状态:忙、茫、盲。首要特征是忙碌,课程多、作业多、活动多;忙碌之后是茫然,不知所措,不像在高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茫然之后是盲目,盲目地听辅导员的话,盲目地跟随学长学姐的脚步走。

  忙、茫、盲,是一种类高中式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类高中式的思维状态,被各种事情填满,无暇停下来思考,被动地等着各种课程、不同老师的结论和答案,停不下来去问、去思、去实践和去挑战;没有标准答案,茫然不知方向,盲目地跟随,盲目地背知识点,没有可供批判性思维启动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哈佛大学原校长博克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见解最常被引用,他把一个人思维模式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Ignorant Certainty”,即“无知的确定性”,这是一个盲目相信的阶段;第二阶段是“Intelligent Confusion”,即“有知的混乱性”,这是一个相对主义阶段,输入很多知识和信息,形成多元的认知;第三阶段就是“Critical Thinking”,即“批判性思维”阶段,能提出质疑并在分析后给出不同的判断。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有创造性的解答为结果。忙、茫、盲的状态,是一个“无知的确定性”的思维状态。对批判性思维这个考试题的茫然和答题思路,也是忙、茫、盲的思维状态带来的恶果。

  现在“考研思维”支配着很多大学生。“考研思维”是什么?这从学生们为考研所作的准备可以看出,还是高中那套学习方法,背诵各种作为标准答案的“原理”和“方法”,拼记忆而不是拼运用,学习作为教条的知识点而不是可以活用的思想,以求标准答案为目标而不是找到求解的方法,迎合考研应试套路而不是以积累研究能力为导向。答“批判性思维”这道题时的思路,显然就是应试化的“考研思维”,而不是以批判性思维的方法给出思考。

  当我看到有些大学生仍像高中生那样死记硬背各种“知识点”,用论述题思路去给出那些教条化答案时,更觉得批判性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