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采访就是提问吗

2022-03-02 15:38:2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作者:庄永志

摘要:  新闻采访,是一种获取事实证据的过程,获取证据的两大法宝是观察与探究。

  我初上采访课时,让学生列采访提纲,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几乎十之八九会列出洋洋洒洒几十个乃至上百个问题,讨论几句,他们往往会说这是业界法宝:想到的都列出来。

  法宝没错,但以为采访就是提问,实在是大错特错。“采访=提问”的最直接恶果就是:通篇报道都是直接引语+间接引语,除了“××指出”,就是“××表示”,不说“××强调”,就说“××认为”;事实印证缺失,现场观察、背景信息、测试数据、记者体验,几乎没有。

  新闻是舶来品,采访也是,英文分得清楚:“采访”是News Gathering或Information Gathering,Interview是“提问”。

  提问,只是获取事实性信息的方式之一。

  安德森(C. W. Anderson)、小唐尼(Leonard Downie Jr.)和舒德森(MichaelI Schudson)2016年合著的小册子《新闻媒体:人人需要知道的》中介绍:新闻界的第一次采访可能是本内特(James Gordon Bennett)1836年在纽约为他自己的报纸《纽约先驱报》报道一起轰动的谋杀案时所做的采访,采访这种方式之所以由美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欧洲报界看来,报纸的范本是靠文学抱负和书斋分析写就的文章,“记者渴望拥有文学才华和分析能力。相比之下,采访则把这些高尚的智力活动和文学抱负熨平了,仿佛它们是衬衫上的皱褶”。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还有人像当初看重“文学抱负”和“书斋分析”那样过分依赖提问。

  新闻采访,是一种获取事实证据的过程,笼统地讲,获取证据的两大法宝是观察与探究。所谓观察,就是去听、去看、去记录,捕捉到人物和事件的原始状态、真实境况;但仅仅是被动观察,很可能难以获知人物的过往和内心所想、难以了解事件背后的过程与结构,更难发现有人刻意遮蔽的事实,这就需要进行探究——主动提问、体验、实验、核查资料。采访,有些像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只不过社会学研究不仅要搜集资料还要建构理论,而新闻采访主要是为生产新闻而获取素材。著名社会学家风笑天在他的《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中分析了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利用文献的定量研究、实地研究。

  借鉴社会研究的这些研究方式,新闻采访可以综合采用至少六种方式:

  一是问卷调查。可以通过问卷了解一定人群的生活方式、意见观点,可以做市场调查、社会问题调查,也可以做民调。解释性报道更便于采用问卷调查。

  二是资料分析。政府文件、企业账簿、个人日记、学者论文、微博微信、大数据,甚至以往报道,都可以搜罗、阅读、查证、比对,这都是在做采访。数据新闻,很倚重这一采访方式。

  三是实验测试。在符合新闻伦理的前提下,分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两拨人的情形;市场上购买商品,交由有资质的机构检测成分为何、是否合格——诸如此类,也是采访。

  四是亲身体验。记者将身份、目的、工具、是否发表等信息公开或隐瞒,以跟报道对象相同或接近的角色置身报道对象的生活、工作环境,亲身体验新闻当事人的某种经历,像有的记者体验快递员、志愿者工作,有的记者体验某些公共场合私自获取人脸识别信息。调查性报道经常采用亲身体验这种方式。

  五是实地观察。与亲身体验不同,进行实地观察的时候,记者就以记者的身份对报道对象所处境况展开观察,无论是局外观察、参与观察、结构观察还是无结构观察,都是采访。特稿采写强调沉浸式采访,需要长期、深入的观察。

  六是单独或集体提问。虽然所获信息未必准确,但提问是一种最简便的探询方式:直接向信源询问事实、态度、情感或知识。所以,当面提问、电话提问、书面提问或者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访谈被大量使用。当然,如果不与另外几种采访方式相结合,提问所获就可能是结不出事实之果的言语之花。只有综合运用包括提问在内的多种方式的采访,才有可能完成信息饱满、事实可靠、细节丰富的报道。

  (作者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焦点访谈》前主编)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2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