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品味冬奥的“冀”忆盛宴

2022-03-21 10:00:17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3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美食节目要体现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

  虎年的春节假期与北京冬奥会交叠,作为北京冬奥重要的赛事举办地,崇礼被全世界瞩目。谁不说俺家乡好——河北卫视在春节和冬奥的时间交汇点上,适时地推出了七集纪录片《崇礼食纪》。品味冬奥的“冀”忆盛宴,也是亿万观众的视听大餐。

  首先,以舌尖上的“冀”忆为着力点,讲好中国故事

  美食类的纪录片,似乎绕不开大名鼎鼎的《舌尖上的中国》。但毋庸讳言,《舌尖上的中国》是小桥流水式的,该片的叙事风格决定了其与大江东去式的宏大叙事无缘。

  《崇礼食纪》的最大创新亮点就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明白自己从哪里出发和为什么出发——是冬奥成就了《崇礼食纪》,是冬奥让崇礼站在了世界舞台的C位。《崇礼食纪》不负这个伟大时代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必然要拿捏好小桥流水与大江东去的有机融合,必定要艺术地呈现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的历史性蜕变,必须准确把握地方美食与祖国命运的家国情怀。

  于是,起源于燕赵大地美食里的中国故事和中国历史成为《崇礼食纪》的“香饽饽”,这里有金戈铁马,这里有气吞山河,这里有征程万里。康乾盛世与满汉全席,武王灭商与冀南豆沫,万里茶道与莜面疙瘩……这里,历史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典籍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烟火的。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3000年前,武王灭商,伯夷与叔齐“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终饿死于首阳山”。后人感其气节,将小米放入石臼中舂成粉齑,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呼之为“豆沫”,因味美可口,营养丰富,逐渐演变成邯郸人喜爱的一种早餐。

  气节与早餐有如此关联,真的让人大开眼界,所谓既有新知又有新悟。如同每年端午节的粽子,我们会想到屈原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同今天世界上有人卡我们的脖子,我们会想到毛主席点赞过的西南联大著名教授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于是,毛主席留下的那句千古名言“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仍然让人血脉偾张。因为,“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的确,当气节、骨气与美食的前世今生相关联,这样的纪录片就展示出了一种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对于一个昂首未来的民族来说,这样的底蕴和厚重不可缺少。

  其次,从“冀”忆盛宴历史深处偶然的“出圈”到盛世中华必然的燕赵“王炸”

  某些美食的出现常常与某些历史人物关联,比如苏东坡与东坡肉,比如李白与太白鸭,比如韩愈与胡辣汤……《崇礼食纪》保定篇中,一位历史人物随着一道名叫“官府六味骨”的美食走到前台,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三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

  1879年,卸任的美国总统格兰特来华游历,受到了李鸿章的盛宴款待。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和饮食习惯的不同,直隶官厨烹制了一道中西结合的菜品——官府六味骨。原料选取西方人钟爱的上好牛肋骨,清水冲泡6到8小时,再选配鱼露、草果等近30种食材、佐料卤制90分钟,原汤浸泡一小时。

  制作如此精细且成为美谈的美食,并不能遮掩李鸿章晚年的悲凉,更不能掩盖近代中国的屈辱。常识告诉我们:吃饱了才有美食;《崇礼食纪》昭示我们:国运兴,则美食兴。就像满汉全席在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一样,美食的新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和缩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曾经是达官贵人的独享到今天平民百姓的品尝,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所有的眷顾和惊喜,首先应该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和祖国共成长,美食的制作者们是这样,你和我也是如此。

  品尝美食更要懂得感恩,我们的美食节目应当有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崇礼食纪》别具匠心的画龙点睛,我们看到了。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3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