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从《甲骨王朝》到《过年的画》

2022-04-11 11:28:19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4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媒体要有对中华文化传播的自觉担当,不为流量遮望眼。

  虎年春晚的舞蹈《只此青绿》演活了宋代的名画《千里江山图》,而另一个从三星堆文明中提取创意元素的舞蹈《金面》,同样是一场浪漫、神秘、唯美的视觉盛宴。翩若惊鸿中传递的是文化自觉,婉若游龙中彰显的是文化自信。好像是不约而同,我还看了春节期间播出的两个纪录片《甲骨王朝》和《过年的画》——前者堪称是“旧时王谢堂前燕”,后者当然是“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左传》的“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到柏拉图的《斐德若篇》,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从德里达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到德布雷的“媒介域”视角,在古今中外的思想者眼中,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技术装置,从来就是形塑社会个体文化心理深层结构的物质力量。在传播媒介的观念喧嚣中,马克思的著名追问可谓一语中的:“在印刷所广场旁边,法玛还成什么?”在这里,我们也不妨遵循马克思的理论路径追问:没有甲骨文,中华礼乐文明之根又在哪里?

  《甲骨王朝》的传播视角投向甲骨文,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积淀、深刻的历史感觉和深沉的精神探寻。在中国文化叙事的图像领域,戏说历史、聚焦宫闱、崇尚厚黑之类的痼疾仍未远去,抖音、快手之类社交媒体用无限量推送的“人人皆可视频”疯狂压榨受众观看时间的新病又入膏肓。能够不咋呼、不忽悠,运用数字化传播手段,安安静静地说一件事儿的文化主题类节目已成稀缺资源。在“流量当道”的语境中,《甲骨王朝》的定力可见一斑。

  在人们的印象中,研究甲骨文这样的“冷门绝学”往往与青灯黄卷间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相联。《甲骨王朝》告诉我们,目前尚有2000多个甲骨文字未被破译。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针对甲骨文破译难题进行悬赏,奖金是一个字10万元。在公告发布两年后,仅有一个对甲骨文中的“屯”字的破译成果赢得奖金。要完成对商代文明这样相对小众的殿堂级文化的公共传播,如何将基于可视化的视频文本可读性维持在一定水准,是摆在制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这道难题的核心是对以甲骨文和青铜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这道难题同样摆在甲骨文的释读者面前,该片的讲述中清晰地触摸到人工智能、数字模型、仿真模拟、数据采集等“黑科技”助力破译甲骨文和修复青铜器的尝试。此类努力也使观者不至于把古文字学者和考古学者的艰苦劳作视为畏途,在兴味盎然间完成一次对古代文明精神的鸟瞰。

  《过年的画》是在精心打磨杨柳青木版年画这种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其过人之处在于它没有平铺直叙年画的前世今生,而是浓墨重彩于投身和献身年画事业的行业大咖——他们的奋斗与追求,光荣与梦想。首先向我们走来的是中国民间美术史大家王树村和苏联汉学大家阿列克谢耶夫。人生86年,75部皇皇巨著,而其中24部,是王老先生在身患肺癌晚期的6年间完成的。阿列克谢耶夫称得上传奇,他遇见杨柳青年画是偶然的,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必然的。所以,这两位泰斗式的大师不仅是审美的守望者,更是艺术的殉道者。年画的苦难与辉煌,最动人的是其代表性传承人物的使命与担当。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年画不仅仅是过年的画,也不仅仅是梁山好汉、三国演义、竹林七贤等历史掌故的临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是与当代人的紧密勾连。于是,《过年的画》走来了以杨柳青年画为研究方向的博士,走来了年画世家的收藏者,走来了功力不减当年的老画家,甚至还有极具网络时代特征的穿越机发烧友……年轻的博士当然有对今天年画市场的担心,年逾古稀的收藏者当然有对混乱年代毁掉年画刻板的追悔,老画家也难免有对接班人的焦虑,发烧友微妙的心理变化,京剧大师的精益求精……坊间各色人等,但他们的共同信念很明确,很坚定:与年画结缘可以人生出彩,能够梦想成真。择一业,成一事,终一生,这是历史,更是人生。说到底,决定一个古老行业荣辱兴衰的关键不是资本和市场,而是信念和信仰。这才是《过年的画》最具社会学意义的深刻启示。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4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