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好评论的张力结构

2022-05-10 10:43:54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5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过去对一些词的理解太肤浅了,忽略了其内在复杂的张力结构和情感纹理。

  苏珊·桑塔格说:“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的东西。”我认真研究了一些常用的文论关键词,才知道过去对这些词的理解太肤浅了,只看到单一的表层,而忽略了其内在复杂的张力结构和情感纹理。

  比如“悲剧”这个词,我们一向的理解就是,让人觉得悲哀、悲痛、悲伤的情节和美好事物的毁灭。实际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王富仁教授从美学层面对“悲剧”作了非常精妙的阐释,将其内在的张力深描出来了:悲剧包括着一种对立,人类为什么会产生悲剧的观念?它是在人类感受到自我与整个宇宙、自然和世界的分裂、对立中产生的。在这种对立中,人的力量永远也无法最终战胜宇宙、自然和世界的力量,这决定了人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宿命。与此同时,人又有独立和抗拒的生命意志,这决定了人将永远反抗宇宙的意志,可这种反抗永远没有取得最终胜利的一天,这种反抗是无望的,是悲剧性的,可人又不能放弃这种反抗。悲剧给人产生悲哀的感觉,但同时给人以力量感。这种悲哀与力量的混成感觉,就是悲剧精神。真正的悲剧,不仅让人悲哀,更能净化人的心灵并带来力量。

  不仅悲剧有这种“对立消解”的张力结构,从美学范畴看,我们常提到的那些文论关键词,都有类似结构。

  比如“幽默”,绝不是搞笑,好笑,逗人发笑,叔本华说,这是不情愿地跟一个与之极度抵牾的外在世界相冲突,既不能逃离这个世界,又不会让自己臣服于这个世界,跟外在世界起调节作用的特殊心境。也就是说,本质上,幽默是一种冲突的自我调节。

  新闻评论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透过事物表面的是非善恶,而看到内在复杂张力结构的过程。杂文家刀尔登说,事不宜以是非论者,十居七八;人不可以善恶论者,十居八九。这个世界上多数事情都不能简单地以是非善恶去判断。或者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那些需要新闻评论这种文体去介入的事情,都不是那么简单。如果是非很明白,人们靠常识就能断定,就没有什么新闻和评论价值了。评论价值的内涵,就在于这类事情不太容易作判断,存在多元价值的冲突,需要某种调和这些冲突的智慧和智识。

  好评论总有一种张力结构,“张力”是什么?是一种消除压力、调和冲突的动态秩序,在矛盾和对立中寻求稳定。思想、知识和智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们对冲突的价值具有调和性。为什么好人会做坏事,为什么有明显缺陷的规则却必须坚守,为什么会有“必要的恶”存在?为什么坏人的权利也需要保障?为什么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接受事与愿违”?为什么好人与好公民会发生冲突?为什么善良的意图常会导致坏的结果?常人的常识感,很多时候应付不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理论的价值,就是为了解释不断涌现的新现象,调和不断出现的冲突,让人们在“规律”中找到一种秩序感。

  我喜欢的评论,是能够驾驭冲突张力的评论,不是简单的赞美歌颂,也不是简单的批判否定,更不是肤浅的态度宣示。我在媒体开过一个叫“暖评”的专栏,关注那些值得点赞的良善行为。我没有简单地点赞、鼓掌、叫好,而是努力去呈现张力中的良善。比如对于诚实这种品质的评析,重庆10岁男孩被疑划车却坚决否认,父亲认赔3500元,民警看监控查三天,真相反转,证明不是孩子划的,车主退了赔偿并给孩子道了歉。我在《很多孩子变坏,都是从第一次被冤枉开始的》中写道,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这种教育能在这张白纸中铭记一生的美好,以及对规则和正义的信赖。我写《我喜欢店员这份战胜职业性冷漠的善良》,通过直面生活中那些职业性冷漠,反衬出那种“总有人热情如初”的可敬可爱。有反向冲突的张力存在,一种善才更有质感,一种恶也才更让人看得清晰。

  赛缪尔·早川教授说,不成熟的读者,随时都要有人向他们保证,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圆满的。这是一种幼稚的宝宝心态,成年人的世界,应该能接受不圆满、冲突、幽暗和悲伤。一种观点越是成熟,它的价值越是富于伸缩性,也就越能调剂事物、事件和世象相互冲突的欲望,这就是好评论的张力结构。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5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