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Web3和一个人的媒体

2022-06-02 16:22:27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5月下   作者:詹新惠

摘要:  如果Web3能够助力内容创作者形成一条真正属于个人的内容生产、传播、消费链,那么一个人的媒体的时代或许真的就会到来了。

  据相关媒体报道,2021年排名第一的科技概念是元宇宙,排名第二的就是Web3。在谷歌搜索数据里,Web3的全球搜索量快速上升,在风投眼中,Web3似乎又成为新一个风口。2022年1-4月,红杉资本以每周一家的速度,共投资了17家Web3公司;另一家风投公司Coinbase Ventures在2022年第一季度投资了71家公司Web3公司。

  认知Web3,必然要说到Web1.0和Web2.0。网络上关于这三者较为通俗的释义是:Web1.0是可读的互联网,以信息经济为商业模式,Web2.0是可读、可写的互联网,以平台经济为商业模式,Web3.0是可读、可写、可拥有的互联网,以代币经济为商业模式。

  站在Web3技术属性的角度看,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个人数据资产这三大特性凸显出其可预期的社会价值。而这些特性之于媒体行业、传媒领域乃至每一个内容生产创作者会有什么影响呢?

  Web2.0出现伊始,“去中心化”“可写”的特性看似让人人都成为了记者,但实际情况是,Web2.0只是让人人有可能、有机会成为记者,而能不能拥有创作空间、内容能否传播出去、能否成为有影响力的传播者,并不是由个人说了算。特别是当平台拥有垄断话语权、拥有绝对控制力之后,平台提供什么样的工具和技术,个人才能拥什么样的空间和舞台;平台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和导流,个人才能拥有什么样的流量和地位,所谓的“去中心化”其实离我们越来越远。平台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用户,但更掌握用户的命运,不仅掌握着每个普通用户、自媒体人的命运,还掌握着媒体机构、政务新媒体等使用者的部分命运,想推广告就推广告,想拿数据就拿数据,想定规矩就定规矩。尽管平台并不敢完全为所欲为,但一切尽在平台掌握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基于区块链的Web3有可能带来真正的“去中心化”。当内容创作者可以绕过门户、平台直接向普通用户点对点传输内容时,流量逻辑也许将不用再遵循了。

  “不可篡改”是一种约束,存在多重意义。其一是放置在区块链里的内容一旦被修改、删除或被恶意篡改,都会被记录下来,内容生产者将不用担心版权问题、被洗稿问题,那些为流量而无视版权的复制粘贴,那些无意义的内容生产而产生的信息过载或许会改变;其二是内容创作者将会更加重视高品质的内容,因为劣质的、低俗的内容一旦进入区块链就会被永久记录,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将是永久的;其三是因为“不可篡改”将形成一种新的内容编辑思维和编辑方式,进而会形成一种新的网络文化。

  “可拥有的个人数据资产”是个体从内容生产者转化为媒体的前提和关键。在Web3的微博或微信上,人们发布的每一条微博帖文、每一张朋友圈图片、每一篇公众号文章、每一个短视频都可以铸造成NFT(非同质化代币)。一旦个体创作的数据被铸造成NFT,它们就成为个人数据资产,不仅会被标价,而且可以进行交易。这就意味着个人将真正拥有自己的数据,未来甚至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和声誉做背书发行个人的数字藏品。

  30多年前,伯纳斯·李发明万维网并免费向全球开放时,自由、开放、平等、共享是被推崇的互联网基因,但在4年前,伯纳斯·李就批评指出,大型科技公司“控制了哪些观点能够被看到和分享”,“互联网的精神应该是去中心化的,但在一些公司看来已经把互联网当成了垄断联盟”。他曾在“The Next Web”的演讲中倡议,打造新一代的互联网,重新建立数据连接方式,重新定义互联网。

  Web3是否就是重新回归互联网精神的下一代互联网尚需观察,但基于区块链技术形成的三大特性即将影响传统互联网的各个赛道,却是近在眼前。如果区块链真的撕开了互联网,让互联网从巨头拥有数据变成用户与平台共享、共用数据,让内容创作者不再与平台博弈,而是致力于内容生产并从中良性获益,形成一条真正属于个人的内容生产、传播、消费链,那么一个人的媒体的时代或许真的就会到来了。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5月下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