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如何保持正确的辟谣姿势

2022-06-15 16:49:36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6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  辟谣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关联疫情的信息复杂多维、不断变化、口径众多,而受众也不满足于接受简单的“不实”“杜撰”等结论。

  疫情牵涉重大且广泛,尤其碰到大暴发大流行时,舆论场上信息爆炸,真真假假肆意乱飞。因此,疫情期间,官方、媒体的一个重要职责和功能是,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信息。

  辟谣是个技术活,尤其是关联疫情的信息复杂多维、不断变化、口径众多,而受众也不满足于接受简单的“不实”“杜撰”等结论。涉疫辟谣有时候辟不好,反而引发群嘲,诸如“政府辟谣了那肯定是真的”“网友辟谣‘政府辟谣’”“被打脸了吧”……

  我们经历过不少涉疫辟谣的教训:

  首先是辟谣后反转。

  最有名的案例,当然是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初露端倪时,“8名散布谣言者被依法查处”一事。这次辟谣,因为关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重大事件,成了一个标志性事件。

  其次是错位式辟谣。

  网传因为长期封控,上海外滩硬化石板缝隙间已经长草了,网络消息还配图为证,图片中远处矗立着上海的地标建筑东方明珠。随后“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对此进行了辟谣,称去外滩实地探访一圈,拍了一组图片,图片上显示并未长草。但网友又辟谣了这则“辟谣”,称长草的地方是虹口外滩,而“上海网络辟谣”公众号所发照片地方是黄浦外滩,网友又继续晒出多张多角度拍摄的虹口外滩硬化地面上长草的照片,批评“虹口外滩长草,跑去黄浦外滩辟谣”。后来“上海网络辟谣”公众号解释,人们习惯认为的外滩,是南起延安东路、北到外白渡桥这段不到1.5公里的黄浦江滨江,并不包括虹口外滩。但是,公众显然不愿意接纳这个解释,且舆情蔓延到价值层次的考虑,“这种事不着急辟谣吧,有这工作态度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儿!”

  再次是挑刺式辟谣。

  这种辟谣,往往抓住传闻中的某个数字有出入、某张图片系误用、某句话有所夸张来反驳,忽视了网传情况的整体基本属实。这种“辟谣”,不仅达不到效果,反而会损害辟谣者的公信力。

  笔者认为,在疫情发生时,对于谣言的定性要谨慎,对顺藤查人更要慎重。尤其是对正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情况,权威部门还不掌握事情全貌的时候,更要小心克制,尽可能以这样的姿态进行:

  1.发布当下能够确定的信息,让受众自动对冲各种猜测或者不准确、片面的内容。

  2.对信息迷雾中已确定不实的细节部分给予澄清,但尽量不要以辟谣的姿势,以避免误伤其中可能基本属实的情况。

  3.相关部门最好披露对当下情况的研判、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对未来可能的分析,让受众及时了解客观情况进而给予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即使事件未来发生变化,相关部门不得不改弦更张,公众也愿意理解这是时移世易。

  特别想说的是,关于为应对疫情政府打算采取何种封控措施这一问题,尤其是公众特别关心的是否会采取封区、封城、全城静默等措施的问题,如有这类网传信息,政府可以给予当下情况的正面回应,但最好不要使用“辟谣”字眼、更不要急于落地查人。因为疫情难测,一旦发展得更严重不得不采取网传措施,如果此前已提前辟谣甚至处理人,那会给工作带来被动,也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为公众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政府,而不会细究动作和时间的对应关系。

  当然,对于能够确定网传信息系杜撰事实、编造内容,尤其借制造虚假信息来浑水摸鱼的人,笔者赞同相关部门及时辟谣并采取查人手段,因为上述行为已经属于违法犯罪。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6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