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今天,媒体如何不负期望

2022-12-02 15:54:11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  媒体,应该做有信息量的资讯、有深度面的调查、有建设性的监督、有真实感的人物报道。在这些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再匹配合适的形式。

  这些年,新闻和新闻界发生了很多变化,至少有这么三个维度:人员、内容和形式。

  关于新闻从业者,大家多少能感知到,大量人员流失(转型)到其他行业,尤其是公关行业。前阵子一个前媒体人还制作了一个视频《14年前报道汶川地震的记者,为啥都转型了?》,谈到媒体人面临的压力,一方面是收入赶不上房价、物价的上涨,另一方面是新闻理想的退潮,“现在的媒体,新闻理想比钱都少”。

  关于新闻报道的内容,一个总体趋势是,批评报道、监督报道越来越少了。

  关于新闻报道的体裁和表现形式,日渐碎片化,日渐可视化。就碎片化而言,一方面是报纸的关停或收缩,尤其是报纸深度报道部门的裁撤;另一方面是互联网资讯分发公司在用户和商业端的霸权,最终流量算法“倒逼”内容供应方走向短平快。就可视化而言,一方面是视频化;另一方面是平面可视化,如各种海报、一图读懂、数据表格、思维导图之类,这种形式尤其在主题报道或重大会议报道、成就类报道中广为使用。

  以上是这十几年来新闻及传播变化的一个大略,虽然趋势浩浩荡荡,但也经常遭批。如,“内容为王,内容为王,到最后没有内容了”。当然,公众对于媒体一直是抱有期望的,无论是对难得的一篇好报道的点赞转发,还是对媒体缺席、稿件缺真的尖锐批评,其实都说明公众还是在意媒体的功用的。

  对于现在流行的可视化趋势,许多前辈也提出了批评,称有迷思化倾向。如中国青年报曹林说,很多人对可视化有误解,认为可视化就是将文字或数据内容图表化、动画化或视频化,这种普遍的误解导致了可视化内容的低幼简单化,很多不仅没有提高内容的能见度,反而形成不必要的视觉干扰和阅读障碍,成为一种视觉污染。

  大概因为现在的新闻总是做雷同主题、选题,以及内容严重同质化,缺乏差异、增量和深度,所以到最后竞争就成了纯形式、纯花样的PK。这可能是“无有效内容”必然导致的畸形产物。

  那么,今天的媒体如何才能不负期望?我有以下思考:

  比如,关于监督报道,从前是通过揭露追问来倒逼政府部门回应或重视,现在是否可以换个姿势,用发现问题和建言建议的方式来做,这样至少能够给这类报道拓展一些空间。

  比如,媒体平台和技术如今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读者的连接也更为直接,是否可以多开拓一些溢出新闻的服务类内容,探索一下“新闻+服务”“新闻+公益”的方式。如有的媒体在洪水等灾难事件发生时推出失联者寻找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暴发时推出求助服务平台……

  比如主题报道、正能量报道,这其实也是一类重要选题,毕竟国家和社会这些年一直在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媒体本应该记录彰显。但我们能否寻找到更典型更生动的案例和人物,以更真实更立体的方法来记录呈现,并且不回避不完美,也不回避可能的一些灰度,在此基础上再附加创意性的策划和设计。总之,首先应该有真实的、有意义的、接地气的内容打底,而不能只是形式上“花拳绣腿”。

  媒体,应该做有信息量的资讯、有深度面的调查、有建设性的监督、有真实感的人物报道。在这些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再匹配合适的形式。正如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李泓冰所言,好的报道首先应该直立行走,然后再谈穿什么衣裳好看。

  (作者为澎湃新闻编委)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1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