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论证中的利益话语修辞

2023-02-06 10:57:29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上   作者:曹林

摘要:  如何修辞和转化,才能让利益成为一种正当的、有论证力的论证资源?

  某专家在《联合早报》撰文建议《以养老金为抓手 推动中国老人接种疫苗》,文章称:鉴于有大量老年人未完成新冠疫苗接种,建议可用养老金能否年度增长为抓手,推动老年人持续接种疫苗。这篇评论引发舆论很大争议,尤其是“以养老金为抓手”这样的字眼,让人特别反感。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的当下,这样的建议显然不会被政府接受。养老金是老人应得的权益,绝不能作为实现其他什么政策目标的“抓手”或“砝码”。

  我是研究评论的,关注的是论证的逻辑以及论证所诉诸资源的正当性。说服别人接受某个结论,需要论证,而论证往往要诉诸某种资源,比如诉诸法律、诉诸权威、诉诸情感、诉诸道德、诉诸政治、诉诸良知、诉诸科学,等等。所诉诸的资源越具有客观性和公共权威性,论证也越有效力,越让人心服口服。其中,“诉诸利益”也常成为论证框架,毕竟人是利益主体。“利益话语”常常成为说服交流的论证资源:为了你好,为了你的长远好,为了大家好。孟德斯鸠也说:“幸运的是, 当激情可能促使人去做坏事时,他们的利益却阻止他们不去做。”

  但利益毕竟是利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常与“唯利是图”“自私自利”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面目可憎。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研究人员请参与者假想自动驾驶汽车即将撞到几个路人的情景。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就算可能会牺牲车主,自动驾驶汽车还是应该保全那几个路人的生命。只是,等到再问他们会不会买一部设定为“牺牲车主、顾全整体利益”的车时,大多数人都说“不”。这就是利益话语的本体局限,“赤裸裸的利益”很多时候恰恰是交流的障碍,利益话语的论证效力远远低于正义和公平话语。那么,如何修辞和转化,才能让利益成为一种正当的、有论证力的论证资源?

  其一,利益公共化。也就是尽可能将特殊利益话语转化成可通约、可身份互换的公共利益。说理,本就是超出特定经验和利益的一种努力,跳出“屁股决定脑袋”,用涉及更大多数人的、普遍的利益去证成一种正当性。用布迪厄的话来说,就是掌握一套符号资本,能够将潜在的利益关系转化为超功利的追求。利益,让人警惕,但公共利益、公共福利有着天然的正当性面孔。

  其二,利益为他化。知乎有一个著名的问题:怎样在有效提出推荐或建议的同时,避免给人灌输或强迫的感觉——说服他人应诉诸利益。且应该是“为他的利益”。比如,这个专家建议跟老人说接种疫苗有什么好处,能带来什么利益,不种疫苗有什么坏处,会有什么利益损失。利益可以包括科学利益、健康利益、公共利益。甚至也可以诉诸养老金,接种疫苗提高了对新冠肺炎的免疫力,长寿,可以多领几年养老金——这样诉诸利益,是对老人作为利益主体的尊重。但这个专家是向谁说呢?甩过老人而向公权部门建议。这时候,利益已经脱离了老人这个主体,成为他们受人支配的“软肋”。本质上不是诉诸利益,而是诉诸一种“动人利益逼人接受”的强制。不打疫苗就不涨养老金,这是威胁。

  其三,利益共担化。还有一种正当诉诸利益的说服方式,诉诸自己的利益,拿自己的利益进行绑定。学者塔勒布称之为“Skin in the game”,入局共担风险。塔勒布说,对战争投赞成票的人需至少有一个后代参加战斗,罗马人要求工程师必须在他们建造的桥下待上一段时间。这叫“利益涉入原则”,拿自己的利益涉入说服别人相信自己的真诚:我们的利益是一体的,不如此,我的利益同会受损。这个专家如果非要“诉诸利益”,起码应该诉诸自己的利益,拿自己的养老金下注。如果老人打疫苗有什么不良后果,他愿意用自己的养老金去赔付——这才能体现真诚。动别人的养老金,向公权表现自己的“足智多谋深明大义”,这种逻辑是坏逻辑。

  (作者为知名媒体人)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