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健康传播需要更多权威把关人

2023-02-06 10:58:39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如何让公众接触到更多、更科学、更权威的健康信息,如何让他们无需更多专业门槛和流程就可以轻松获取、拿来即用,媒体和健康宣传部门的责任显然更重一些。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疫情管控放开后,这句话人人熟知。但对于这句话背后的意义以及对自身生活的影响,很多人还没有理解到位,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在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强力冲击下,我们再度陷入健康信息紧缺的困境。人人都是信息把关人、传播者,而真正到了火烧眉毛急待用时,才发现权威把关人的缺乏。

  尽管已经与新冠病毒共存三年,但公众对于它的了解和认知仍然谈不上理性、科学。比如,在管控放开前,认为新冠就是“大号感冒”的声音一度占据主流,但仅仅一周时间,暴涨的确诊人数、席卷式的传播速度以及千人千种的症状,让公众开始质疑这一说法。当然,大量人群被感染,人们忙于抢购物资、疲于居家生活,可能无暇再争论这一问题。不过可以预见,在疫情相对缓和的将来,这一问题仍然会引起网络争议。因为众说纷纭、神仙打架,连老专家的观点都互相矛盾,人们自然无法辨认,让杂声和谣言有了传播空间。

  放开,最需要的就是心里有防疫知识、手里有治病良药。全民抢药的情景频频上演,大家都集中火力购买几款药物。但是科学、权威、实用的健康知识,我们去哪儿“抢购”,以确保“对症下药”?很快,一些吃错药物、买错试剂、偏方祛毒等诸如此类的奇葩新闻又开始热闹起来。关于病毒的谣言、段子、伪科学再度活跃在朋友圈、聊天群,有些甚至已经是两三年前的过时内容,又在此时找到了更大的传播空间。

  正如稀里糊涂就中了招,大多数人对病毒的了解可能止于传说、浮于表面,也是切实经历过才有了真正的认知。三年来,多数人获取相关健康知识的渠道并不多,真正消化吸收的更是寥寥,既没有成体系,更难说沉着应对。好在它终究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人简单缓解即可顺利好转,否则若需要更多复杂精深的专业医学知识,目前我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水平难以应对。

  在疫情暴发之初,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联合媒介与公共事务研究院及国内众多专家共同制定发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健康传播伦理共识》,指出了疫情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健康传播中应注重的伦理原则。其中明确指出,部分健康传播的内容存在不准确、不科学或刻意夸大的情况;部分健康传播的内容可读性较差,晦涩难懂;个别健康传播的内容在传播前未做好风险评估工作;部分健康传播的公众可及性较差。

  目前,虽说有了三年的经验,但上述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新冠肺炎治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仍然远离公众,甚至有些方面还产生了倒退。目前新闻采编力量也因为疫情较快扩散产生了严重不足,疫情防控类新闻信息的产出量还不如疫情之初。市面上流转的信息很多是一些早就被“电子包浆”的基础信息,实用性不强。对于人们真正担心的是否有后遗症、传说中的100多种不同症状、致死率等关键问题,缺乏权威解答和解读。媒体跟风吹捧某款药、某款食品的盛况也再次上演,却很少有人再想起几年前那个爆火的名字——双黄连。

  仅仅一个用药安全问题,就得用一批急性肝损伤患者进ICU这样的极端新闻才略略达到警示世人的效果。这类问题本就应该有预见性报道和指导,而不是滞后在悲剧发生后。新冠肺炎用药安全的宣传效果早就应该达到“头孢配酒、说走就走”这样的知晓度,因为我们严阵以待了三年,完全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这些安全宣传。

  每个人都是把关健康信息的责任人。但如何让公众接触到更多、更科学、更权威的健康信息,如何让他们的把关无需更多专业门槛和流程就可以轻松获取、拿来即用,媒体和健康宣传部门的责任显然更重一些。三年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只得寄希望于未来三年,或许会有一批健康传播专业人才应时而生。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