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为何“狗咬人”新闻频出问题难解

2024-01-12 11:25:49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上   作者:张灿灿

摘要:  倘若新闻只是周而复始、软弱无骨,恐怕将渐渐在喧嚣的舆论中暗淡无光。

  10月16日,四川崇州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狗咬人事件,受伤女童被一只黑色罗威纳犬狂咬至重伤。就在十天前,江苏盐城也发生一起松狮犬咬人事件,被咬女子已经毁容,肇事狗也被主人吊死。而其他零星小事件也推波助澜,让养狗问题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虽然人们拿出“‘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西方新闻价值判断俗语来调侃眼下的情况,但天下狗事皆为人事,“狗咬人”之所以屡屡发生,其背后免不了绵延不绝的人之祸事,以及当下发挥不出自身价值与功能的新闻。

  此类新闻循环出现,部分原因在于之前同类新闻未能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症结。比如,2021年曾发生同样热度的“狗咬人”事件,事发地在河南安阳。事件被河南省知名民生电视节目连续曝光10期都未能解决,直至引发舆情,才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最终得以解决。事件拖而不决的症结其实并不在于肇事犬主人是一名公职人员,因为他仅仅是最基层的专员,谈不上所谓“被层层袒护”;而是事发后相关部门的态度:公安机关说这是民事纠纷,建议当事人去找城市管理局;而城市管理局则先称大型犬不属于城管负责……经过数轮较量,当事人终于找出了根本原因:一些部门不作为。

  “狗咬人”,如果从法律角度看,不过民事纠纷小事一桩,无论法律关系复杂程度还是矛盾处理难度都算不上“高”,所以圆满解决并非难事。但这种小事件,往往很容易在纷杂的舆论中乱了方向、失了焦点。直到事情闹到不可开交,迟迟无法向公众交代,导致更高层级的权力部门出手,才厘清了各方责任,给出了合理的赔偿和处理方案。

  因为太贴近生活,这类事件往往非常容易被一些边缘问题模糊焦点。一则容易陷入爱狗人士与反宠人士的口水战,常用话题包括狗是可爱的还是兽性大发的,爱狗超过爱人是不是正常的,狗的生存空间和状态应有哪些标准,等等。二是容易陷入对当事人的隐私挖掘和道德审判,如随意抚摸他人宠物是不是活该被咬,受伤后应不应该接受社会捐赠;当事人要是再有特殊身份、稀奇故事,就更容易成为讨论对象。

  其中一些信息或许属于个案报道中的细节,也可作为充分报道的例证,但从长久来看,过于追求细节,反而令新闻不闻、实无进展。事实上,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已出台养犬管理相关条例,规范养犬人行为,协调养犬人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只要做好条例的落实,将养狗行为全程纳入监管,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的不文明养犬行为,按规定采取犬只收缴、罚款等方式进行有效规范,相信很多恶劣事件都可以避免。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新闻就显得不够分量。个案报道多,类案分析少;当事人细节信息多,社会层面调查少。相比之下,对于犬只管理办法落实情况的深入调查、养宠法律问题频发的深层次原因剖析、狗事纠纷难解的症结所在等内容量少、无力,所以很难实现通过舆论监督方式推动社会治理层面的问题整改。于是,每年都会发生这样类似的案件,每次都会呈现同质化的新闻报道,以及倡导文明养宠等不痛不痒的各路评论,每年都是喧嚣一过涛声依旧。

  “狗事”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事。如此一来,依法文明养宠的制度没有落实到位,尊重养宠行为的社会环境没有建立起来,与宠物和谐共处的氛围也没有营造成功,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反而愈发让养宠人与反宠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直到“狗咬人”新闻再次来袭,人们才发现:一根狗绳、一张狗证就能解决的小事儿,最后拖成矛盾激化难以化解的大问题。倘若新闻如此周而复始、软弱无骨,恐怕将渐渐在喧嚣的舆论中暗淡无光。

  (作者为检察日报记者)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上

编辑: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