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首页>专栏作家 > 正文

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第一要义

2024-01-12 11:29:05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上   作者:时统宇

摘要:  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者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练就与行业进行对话的能力,用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每年临近岁末,都是回顾过往展望来年的时间节点。最近,朋友圈里有几位在转发这样一篇文章——《2023媒体深融的10个灵魂拷问,如何对症下药?》。该文开宗明义:2023年,无论是经济大盘还是媒体融合,都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2023年第四季度,每家媒体都要思考来年的发展方向,紧要关头,如果还找不到媒体深融关键的破局点,面临的将是错失一次次良机后的道尽途殚。

  文中的10个拷问,实际上是10个问题,作者将其称为媒体的10个病象。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这样的归类和判断,但文章鲜明的问题意识恰恰表现出一种理论勇气,尽管作者自谦:“相比于学界,我们是一线操盘手。”

  比如,该文指出这样的问题:报社、广电整合后,虽然挂了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牌子,但还是按原来的人员和机构,各做各的事。这个现象说明这家融媒体中心按上级要求整合了,但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几批人互不往来,各自为战。有的连经营都分几支队伍,没有进行组织架构再造、生产流程重构、绩效考核重塑。

  实际上,这样的“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二十年前就有过,当年的媒体集团化今天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曾经抱着“做大做强”的美好愿望,采取行政合并的手法,挂出集团的牌子,敲锣打鼓中却忘记了一个常识:世界上只有产业集团,没有行政集团。

  再如,该文指出这样的问题:领导求贤若渴,员工怀才不遇,采编骨干“身在曹营心在汉”,得意时恃才傲物,失意时又牢骚满腹。融合十年,传统媒体存在“两去”现象:一是离去,二是老去。离去的,大多是骨干力量,以及对传统媒体的信心;老去的,是员工的年龄,还有陈旧的体制机制。

  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传统媒体这些年来的最大损失是人才流失。最现成的例子:央视主持人李思思义无反顾地“断舍离”。这和央视《新闻联播》90后主播的闪亮登场、新一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若干亮点形成鲜明反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就曾强调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就新闻学研究的整体而言,破除“言必称希腊”的孤芳自赏,从当下中国媒体和传播现状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敢于直面诸如广电行业已经沦为特困行业等这样的严峻问题,把学术批评变成实际上的学术关怀,这理应是一种学术共识。

  而对本学科的研究者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今天新闻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者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摒弃“躲进小楼成一统”式的自言自语,练就与行业进行对话的能力,用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来源:青年记者2023年11月上

编辑:范君